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歐盟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本週展開了對中國的訪問,並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主持召開了第十次歐中經貿高層對話。
這次對話正值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歐洲提出的去風險戰略,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均是對話關注的重點。在這次以經貿為主題的訪問中, 東布羅夫斯基斯批評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態度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
歐中雙方在會談後將建立工作小組討論金融服務領域的數據傳輸問題、化妝品行業的市場准入、原材料供應鏈解決方案等。東布羅夫斯基斯在訪問期間向中國領導人傳話,希望中國對俄羅斯的「糧食武器化策略」採取措施,利用其影響力恢復黑海糧食計畫。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報告說,歐中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坦誠務實的溝通交流,達成一系列互利共贏的成果和共識。
這次歐中經貿高層對話是新冠大流行三年來雙方舉行的首次面對面會談, 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22年進一步擴大,達到4312億歐元。巨額貿易逆差是歐盟關注的重點,而中方可能要求歐盟解釋去風險的措施作為回應。中國的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令在華投資的外國公司憂慮。東布羅夫斯基斯警告說,中國同歐盟的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中國必須改變做事方式,否則會失去來自歐盟的投資與貿易。不過在對話前,東布羅夫斯基斯指出歐洲無意與中國脫鉤,但需要在其開放性被濫用時保護自己。
任務艱鉅的對話
東布羅夫斯基斯正在中國展開四天的訪問行程,除了在周末參加上海的一個商業論壇外,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周一在北京舉行的歐中經貿高層對話。歐盟一方面將中國視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也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維持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並維持貿易平衡成為歐洲面臨的重要處理事項。歐盟強調不脫鉤,但主張去風險、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創紀錄超過4000億歐元的貿易逆差勢必成為歐洲領導人不可避免的難題。歐洲將巨額逆差歸咎於中國對歐洲企業的限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地緣政治因素、俄烏戰爭讓這場對話充滿分歧,雙方要達成共識任務艱鉅。
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研究員烏裡·達杜什(Uri Dadush)指出,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多是政治問題。達杜什表示,「我認為對中國雙邊貿易逆差在政治上是敏感的,從經濟角度意義不大。因為歐洲出口給很多國家,也包括中國,因此雙邊貿易逆差不太重要,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疲軟,因此自然貿易順差比正常情況高。一旦中國經濟改善,相應的變化將會發生。”
東布羅夫斯基斯此行總體目標是希望恢復與中國的對話。東布羅夫斯基週一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指出了雙方的分歧,「歐盟和中國都面臨重大的政治和經濟阻力,其中一些阻力可能會導致我們漸行漸遠。目前最強勁的阻力之一,就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東布羅夫斯基表示,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構成了聲譽風險。
一週前,歐盟委員會數位主管維拉·喬羅娃(Vera Jourova)訪問了中國,她在訪問期間提到中國法律規定模糊不清,企業不知如何遵守,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慧技術在新疆的應用以及對新疆人權狀況的影響。
在美國與中國全面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希望歐洲保持戰略自主,而非「選邊站」。羅馬國際社會科學自由大學(LUISS Guido Carli)客座教授、政策風險諮詢公司Policy Sonar的創辦人佛朗切斯科·加列蒂(Francesco Galietti)表示,歐洲意識到沒有中間地帶,歐洲和美國政策上正在趨同。中國試圖取得主導地位,而歐洲既有技術手段,也有政治決心處理同中國的關係。
加列蒂指出,中國長期以來在國內傳播要從西方解放出來的教條,不只是歐洲再問自己是否想要從中國的聯繫中脫離出來,中國也有類似的想法,而且比歐洲更加激進。「聚焦於脫鉤還是去風險的詞彙之爭,這很天真,我認為中國不存在這種微妙的區別,中國有自己的教條,它堅持這一教條。這個教條認為要從西方解放出來,中國要在一些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例如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半導體。這是非常激烈的競爭,確實是這樣。”
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演講中提出了在華經營外商企業最關心的話題,中國最近通過的反間諜法存在模糊解釋的空間,影響商業信心;中國缺乏互惠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歐盟向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等。他在演講中也表示,歐洲有必要保護自身的經濟安全。東布羅夫斯基斯說,歐盟歡迎競爭,這使我們的企業更強大更富創新力,然而競爭必須公平,我們將更果斷的處理不公平。
歐洲的擔憂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使歐洲意識到降低對中國和俄羅斯在能源、原料、礦產資源的過度依賴。今年上半年的七國集團峰會上,與會國家領導人提出去風險並反對中國的經濟脅迫。儘管歐盟成員國在面對中國的態度有所不同,最終歐盟內部達成了去風險的共識。歐洲有意透過重構供應鏈,將原料來源多樣化以降低地緣政治因素所帶來的威脅。中國方面稱去風險化的實質是“去中國化”,並表示堅決反對“脫鉤斷鍊”。
達杜什認為,將一般貿易同去風險捆綁的做法並不明智。達杜什表示:「我認為,在貿易關係上去風險很容易把我們帶到錯誤的方向。我理解一些特定的軍事技術和一些領域的過度依賴會直接影響國家安全。然而在一般貿易領域,包括電動車,環境相關的貨物等等,去風險的理由值得商榷,也非常有限。事實上可以做出相反的論據,中國是很多產品的提供者,試圖把中國從供應鏈切割出去實際上可能會增加風險。”
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製造產業已居於領先地位,歐洲的太陽能板、電動車所需的電池主要來自中國。中國的電動車製造商開始發力,憑藉價格和產能優勢開始搶佔歐洲市場。歐洲的傳統汽車製造業未能抓住電動車轉型機遇,同時受限於產能,歐洲車企製造能力有限。
今年9月在德國慕尼黑車展上,中國電動車品牌的表現令歐洲感到驚訝。中國一度是歐洲汽車品牌的主要市場,如今中國品牌比亞迪在中國國內的銷售量已超過福斯汽車,同時比亞迪將歐洲視為戰略市場。
歐盟針對中國的電動車反補貼調查引發了中國的不滿,歐盟認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獲得了來自中國政府的補貼。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統計數據,中國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向歐洲9個國家出口了近35萬輛電動車,超過2022年全年出口量。過去五年間,歐盟進口的中國汽車增加了4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加列蒂表示,「他們(德國)正在痛苦的意識到,中國人不光正在購買更多的中國汽車,而不是歐洲和德國的汽車,而且寶馬、大眾、賓士的市場正在被中國侵蝕。中國已經從一個大的市場目標轉變為危險的競爭者,這就是說潮流正在逆轉,這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已經加速。”
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補貼的調查引發了一些擔憂,德國交通部長沃克·維辛(Volker Wissing)反對歐盟的調查並徵收懲罰性關稅,他認為這將影響德國經濟。一些企業也擔心他們可能成為中國實施經濟報復的對象。
加列蒂認為,歐盟的《外國補貼條例》可被視為瑞士軍刀,可以處理迫在眉睫的案例,如外國企業開更高價格收購企業,也可以用於取消過去已經發生過的投資,對於歐盟首次運用這項條例的後續值得關注。
歐盟的《外國補貼條例》已經在今年1月生效,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歐盟委員會在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之前,已經進行了實質的技術工作。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