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的 “香港議會” 選舉於本月初正式啟動之後,八名流亡台灣的香港人星期六(2月15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參選,他們表示雖然參選意味著身分曝光,未來勢必承受難以預期的法律跟安全風險,但為了持續在海外為香港民主發聲,還是決定挺身而出。
這一刻我也很恐懼,但我覺得恐懼不是逃避的理由」,面對媒體,“香港議會” 議員參選人吳文君坦言,自從2020年,輾轉逃離香港以來,這是她第一次用真實姓名公開發言。
另一位參選人林千淦,前兩個月才離開香港,流亡台灣,他說相信很多海外港人都想回家,但香港人要團結,找回自己的民主,而非 “讓中共在背後操控香港人”。
記者會由同樣流亡台灣的姜嘉偉主辦,為了號召更多港人參選 “香港議會” ,他從去年起籌組政黨 “香港民主建國聯盟”,在記者會中,八人當場簽署提名表格。
在現場,他們也發表了競選政見,2019年流亡台灣的施樂賢說,他希望籌措資源,協助更多剛剛離開香港,仍在為生存掙扎的手足,另一位參選人侯中宇則希望能成立一支海外的武裝力量,以保護香港人,但他們強調,最優先的共識,是要爭取香港民主化。
“香港議會” 選舉擬於3月30日展開網絡投票
“香港議會 ”是由流亡海外的港人所創辦,試圖在國際上建立一個象徵性的自治議會,實現港人“雙普選 ”要求,在用於手機投票及驗證身分的程序設計完成後,2月4日他們宣布正式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提名期,並將在3月30日展開投票。
依其制度設計,未來香港議會將設有35席議員,年滿21歲的香港人都可以登記參選,而只要年滿16歲,在香港出生或居港滿七年的人士,都有投票權。
“香港議會 ” 宣言表示,未來這個由真正能代表香港人的議員所組成,具有象徵意義的 “真港人” 議會,不僅會是代表港人在國際發聲的平台,更是團結港人,推動理性政治討論,重要的一步。
曾經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數次被捕入獄的姜嘉偉告訴美國之音,一旦當選後,他們首要任務將是制定議事規則,未來更將著手規劃香港 “憲法”,透過公投交由港人表決,同時對外爭取國際社會對於這個香港 “流亡議會” 的認同。
無懼港府司法究責 參選港人: 豁出去了
至於參選之後,很可能遭到港府依《國安法》追訴,甚至面臨更難以預期的政治及安全風險,姜嘉偉則說,他個人已經 “豁出去了”。
今年27歲,就讀於台灣某大學的吳文君則表示,2019年她曾遭誘捕到中國內地,經歷了長達半年的軟禁和思想改造,現在雖然已經重獲自由,但從新聞中看到更多香港異見人士相繼被捕,體制內也不再有人能為他們發聲,因此她只能選擇放下恐懼。
吳文君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今天我們不站出來,那還有誰會去講(香港民主人權)?然後(民主派初選)47個人都被捕了,我想到他們很恐懼的時候,就會覺得我的恐懼微不足道,不可以去逃避,要為香港人去爭回公義,討人權。”
分析: 香港人成立流亡議會難度高 卻是極具創意的反抗形式
對於反送中運動事隔五年之後,又有港人宣布組織流亡議會,旅居中台灣台中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直言,這樣的組織希望廣泛爭取港人支持,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黃國才說,由於港版《國安法》和《基本法》23條,都賦予港府追究港人在境外行為的權力,因此許多香港人就算逃到國外,也會害怕遭到港府 “跨境鎮壓”。
加上多數人都還有家人留在香港,因此即便投票所使用的手機程序已經盡可能做到保密,他們仍不免擔憂身分曝光,會遭中共報復。
然而,港人的沉默並不意味著遺忘或徹底失去鬥志,黃國才以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為例,有許多台獨人士也是流亡海外,發展組織多年,才終於熬到政治氛圍改變的契機,因此長遠來看,他仍支持 “香港議會”。
黃國才說,“在香港的香港人,他們其實是很期待國外的香港組織,還有國際社會為他們發聲,所以建立在美國的香港議會,有它一定的作用,我覺得給予一點時間的話,它就會啟動起來”。
位於台北的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理事長曾建元則表示,香港人在海外籌組流亡議會,並透過電子投票產生議員的作法,不僅勇氣十足,且是極具創意的反抗運動形式。
曾建元指出,現在國際間正興起有關 “電子化議會” 的討論,就連正式議程都可以透過視頻會議舉行,只是發展仍未成熟,由此看來 “香港議會” 或將成為一項創舉。
在中共嚴密管制下,海外流亡議會雖似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是對比已經淪為中共橡皮圖章的香港立法會,若未來 “香港議會” 能夠提出具體可行的政見,仍可在輿論上,對港府形成壓力。
曾建元告訴美國之音,“它(香港議會)對香港地方自治事項,公共政策的議題其實可以提出對案,對於香港政府或立法會產生一種競爭上的壓力,如果(政見)具有建設性,我想它也會有助於香港的進步發展。”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