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媒體刊發了一篇習近平在一年前的一次閉門經濟會議上講話稿,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北京放棄設定年度增長目標後,或借淡化量化達標,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里”。
中國各主要媒體星期天轉發了中共黨刊“求是”刊發的這篇“重要文章”,並在文末註明是習近平在2019年4月22日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
習近平在講話中說,中國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有“最後一公里”,但未說明這一公里始於當前,還是他在13個月前發表講話之時。有一點並不模糊,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
這與此前所說的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一致的。
當前所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發展目標,具體到數字上,就是中國經濟2020年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雙翻番。一般認為,完成小康社會的翻番指標,需在收官年實現6%左右的經濟增速。
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重擊,導致今年一季度同比收縮6.8%。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幾乎無法在年底前實現雙翻番目標。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推延兩個月舉行的“兩會”前夕對美國之音說,在一季度受到重創後,要達到翻番目標,需要在下半年維持10%的季度增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中國全年增長1.2%。拉迪說,在這樣情況下根本無法實現5%到6%的增長目標。他說,中國領導層應該意識到“他們可能需要再有六個月才能達到那個目標。”
當局在5月舉行的“兩會”中,前所未見地放棄了年度GDP增長目標。許多中國經濟觀察者對中共在經濟上的這種“務實”態度加以讚許。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在該智庫近日舉辦的一個網絡視頻討論中說:“從某些方面講,這是中國經濟治理中具有革命性的了不起的一步,因為增長目標是中國政治經濟的北極星。”
這是中國自1990年發布GDP增長目標以來,首次沒有設定年度增長目標。這一方面是疫情重擊經濟的結果;另一方面,北京方面也表現出淡化數字目標的意願。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據報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過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主任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在近期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舉辦的視頻討論會上說,李克強在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報告時放棄了增長數字,因為對於北京,當前要務是要確保就業。
布蘭切特說:“貫穿工作報告的要點是工作、工作、工作,就業保護和穩定。過去幾個月這方面的想法切實引發人們的關注。習近平在政府內部推動的'六保'也再次得以通過。”
今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甘思德說,今年中國人大會議設立的最重要的的一個目標是將失業率降至5.5%。目前官方發布的失業率為6%,但這個數字被普遍認為嚴重偏低。甘思德估計,當前中國失業率應該在15%左右。他說:“全球疫情導致中國失去6千萬到1億個工作機會。那是個巨大的數字,其中大約有一半人是農民工,他們在疫情爆發後找不到任何工作。”
甘思德說,失業遍及中國各個產業部門,從國有企業到中小型私人企業都受到影響。他說:“因此他們放棄增長目標,表明他們關心這些民眾。他們在三、四月採取了各種措施,並在人大會議上重申對中國工人和失業者提供保障和支持。
北京是否會從此放棄追求增長目標尚不可知。甘思德認為藉此時機放棄設定增長目標,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其他經濟因素上,每年能夠制定出更多樣化的目標,這樣做更適合後高速增長階段的需求。他說,現在中國“切實需要在關注增長質量的同時,還要提供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應對各種各樣的挑戰。”
“兩會”後,當局刊出習近平在13個月前的講話節選,或可視作其設定的一個目標。習近平發表這個講話時,距離發生新冠疫情尚有半年多時間,中國經濟雖然已經處於增長放緩時期,但依照官方的數據,在正常情況下按計劃收官,完成數字增長目標沒有顯著障礙。
習近平在講話中列舉的一系列數字,明確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標可以實現,但沒有說會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
在發表的部分講話中,習近平強調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係。”他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又說“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所有市縣、所有人屆時都要翻番,更不意味著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表述顯然是基於GDP增長翻番目標實現無望,更適合當前的境況。習近平在講話還提及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不僅要看量化指標,還要考慮民眾的現實獲得感。
“兩會”後發表的習近平講話中提及的減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環境、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育幼養老和義務教育等問題,或可視作政府在不再單純追求增長時所製定的年度工作目標。
另一方面,在不設定數字增長目標,為無法量化達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以其他衡量標準跑好“最後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兩個一百年”都是習近平的重要施政目標。他在講話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要乘勢開啟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並使“兩個一百年”目標得以有機銜接。
但是,不設定增長目標並非不需要尋求增長。中國決策者將保就業置於重要目標本身需要強有力的增長支持。
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的服務業在疫後首度出現強勢反彈。非官方機構財新和Markit星期三發布的5月份中國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反映出新冠病毒疫情管控措施鬆動後,中國服務行業開始恢復擴張。但是,從整體看,中國的疫後經濟復甦仍面臨多重風險。
財新發布的5月份服務業PMI從4月份的44.4跳漲到55.0。這是2010年10月以來最高值。 PMI值高於50顯示該部門活動在增長,反之,低於50意味著生產活動在收縮。
財新的PMI主要關注的是規模較小的公司和私人企業。這個數值顯示,在放鬆疫情控制後,中國的服務業復甦步伐在加快。服務業是中國經濟中一個重要的就業來源。 2019年,中國經濟中大約6成的工作來自服務行業。
此前發布的財新5月份製造業PMI也從4月的49.4升至50.7,超過多數市場分析的預期,但與主要反映國有大型企業經濟活動的官方PMI基本一致。週日發布的官方製造業PMI從4月的50.8跌倒50.6。
鑑於兩個數值取樣對像不同,最近的數據顯示出製造業已經在更大範圍開始復甦。兩個PMI都顯示出口新訂單有所增加,但在產出和就業兩個項目上,官方值略有減弱,而財新的調查則顯示有所強化。
官方的5月非製造業PMI為53.6,其中服務業為52.3,略高於4月的52.1;建築業則從4月的59.7漲到60.8,為2011年來最高值。 5月份官方綜合PMI穩定在53.4,表現出經濟活動總體步伐沒有改變。
凱投宏觀在對官方PMI的分析報告中建議,今後幾個月應該在刺激措施中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信貸增長。但該機構對於出口前景仍不看好,認為5月出口訂單只是反映出外部需求或已觸底,但受全球疫情影響,近期仍將處於非常虛弱的水平。
財新的服務業PMI雖有強勁上漲,但更多小企業關門導致私營部門就業人數進一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