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英國港人噓寒問暖,互相扶持,彼此大家照料,務求盡快融入英倫新生活。除了一般就業、就學與社區支援外,最近三位港人更發揮創意,建立了首個專門為港人而設的書本借閱網站,提供“精神食糧”,務求將香港獨有的語言與文化,能夠一代一代的在英國承傳下去。
“港書館”顧名思義指香港書籍分享網站 今年2月才開始運作
“港書館”,顧名思義,是指有關香港書籍的圖書館分享網站。這個於今年2月才開始正式運作的網站,近日受到透過英國“BNO5+1簽證”新政策移居英國的香港人群體關注。他們可以在這裡借閱各式各樣、種類繁多有關香港的不同書籍,方法與一般實體的圖書館沒有太大的差別。網站負責人指出,唯一不同之處便是,借閱者需要繳付郵費,借閱的書籍才能寄到讀者家中。
“港書館”創辦人之一的Jonathan最近接受美國之音中文部的訪問,詳細解釋了這網站誕生的來龍去脈。如同這兩年來當中部份選擇移居英國的16萬多名香港人一樣,他也是去年帶著妻兒來到英國這個新地方安家落戶。在籌備搬運的繁瑣工程中,他偶然開始想到家中小朋友在移居英國後如何保持閱讀中文書籍的議題,就是這樣便慢慢地孕育了他一步一步地構建書籍借閱網站的想法。
Jonathan首先說:“那時候已經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來到英國,沒有圖書館可以借閱中文書,怎麼辦?去到那裡怎麼辦呢?那裡的人又怎麼樣去面對這個問題呢?(那時候)沒有想這麼多,純是自己帶著一些中文書籍過來,自己帶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書過來,大家也帶一些書過來。正因如此,還未過來英國的時候,便開始收集一些書籍,純是想著過來後才再發掘,看看有甚麼地方可以用甚麼的形式分享出去,看看有否一些(英國)本地的圖書館,可以讓人放下一些書本在那裡。”
“漂書”概念未能在英國應用 自行摸索創建網站
Jonathan口中所說的安放書籍地方,是在外國頗為普及一個設置在公共場所的書櫃,大眾隨便將書籍放置在那裡,任由別人取閱,沒有歸還限期,喜愛的甚至可以據為己有。這個俗稱“漂書”的行為,就是讓書本隨意的跟著讀者隨處漂流,書本最後安放在那裡也無從考究。讀者事前不知道將會可以選取何種書籍;而在閱讀後,可以不放回原處,自私的更會將它賣出賺取金錢獲利。
不過,Jonathan在抵達英國後便很快意識到“漂書”的概念是不可行的,因為移英港人散居英國的面積廣闊,既有倫敦、北面一點的曼徹斯特,更遠的也有蘇格蘭,所以在實際運作上很難尋找地方容納香港書籍,讓移英港人方便地前往借閱。最後,他便與兩位朋友萌生了創辦網頁的想法,希望匯集港人書籍在網站上,讓讀者借閱。他強調,這個想法並不是事前先想構思好了整個模式,而是一步步地發展研究摸索出來的。這種以特定群體分享書籍的借閱方式,更有可能是全球首創。
Jonathan說:“我們這個網站並不是(漂書)這樣的。對一個普通借書人來說,它純是一個library(圖書館),只不過我沒有一個實體圖書館,總體而言我上網選擇完畢後,我便寄往你家中。所以,我們的模式,其實沒有說要參考其他,我們也很初步,很輕輕google(在谷歌搜尋) 過,其實,真的沒有看過像我們一模一樣,正在做同一樣的事情。所以,其實我們在start(啟動)這個東西時,其實真的完全不知道它是否work(可行),其實是非常高的一個試驗去做的一個initiative(實驗)。”
保存與學習香港語言文化 透過書藉文字連結散居英國港人
據“港書館”官方網站介紹,該館的使命是要保存與學習香港語言文化,讓在英國的香港人社區可以借閱同分享書籍,特別中文書籍顯得尤為重要。“港書館”期望藉著平台,“透過書藉文字連結散居英國的香港人,保存香港人理念、文化、歷史與價值觀,拉近在英港人與香港原有文明社會的聯繫,在英國重現文化中的自由香港。”
Jonathan強調,“港書館”並不是一個政治組織,也沒有特定的政治傾向,任何在英國的人若願意,也可以申請加入他們的網站成為會員,然後按各自的喜好,安放他們心愛的書籍在網站上,讓會員自由借閱。正因如此,除了涉及色情、暴力與賭博外,他們沒有拒絕過任何的書籍放置在網站上,對所有不同政治立場的書籍,更是無任歡迎。
政治書籍類別不乏支持“民主自由”陣營 組織強調沒有設定政治立場
記者仔細瀏覽“港書館”網站上屬於“政治”類別一欄的可借閱書籍,不難發現有屬於支持“民主自由思想陣營中”的著作,一些早已被香港傳媒公開報導在香港政府的公共圖書館下架,不能借閱的,如香港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著作的《邊走邊吃邊抗爭》。此外,網站上也有由香港記者協會出版的《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多本有關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已經身陷囹圄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著名反國教運動學生領袖黃之鋒的書本。鍾祖康著有的《來生不做中國人》、旅居美國的著明中國作家余杰著有的《納粹中國》 及《香港獨立》也在可供借閱之列。
網站躺開大門 歡迎放置任何政治觀點書籍
上述書籍列舉的部份書籍,是否反映了一個共通點,較為認同自由民主思想的人會傾向願意放置這些同類書籍讓理念相同的讀者共同分享?當中,這又會否反映“港書館”所堅持的一些信念?創辦人Jonathan一再強調,他們是躺開大門的,即使是有人安放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思想史》,甚或歌頌香港前特首林鄭月娥的書籍,只要是繁體正字的書籍,他們也會來者不拒,只是目前沒有會員安放而已。
Jonathan說:“那末我們也沒有特別強調,我們只是專攻政治書類別的,是沒有的,其實我們是沒有的。但是,當然那些書本,它們是甚麼傾向,這比較反映了這裡(英國)的(香港)人,他們讀書、看書的preference (偏好)是怎麼樣的,或者可能是近期比較heat(熱門)一些的時事topic(話題),會多一些人有興趣,也會有多一些人安放這一些書在這裡。”
近期熱門借閱書籍 有去年剛去世的作家兼評論家李怡作品
在“港書館”網站上,還有一本涉及到“香港本土”意識的書籍。早於10年前出版,由已故香港蘋果日報主筆李怡執筆撰寫的《香港思潮》,是一本探討香港本土意識興起與爭議的書籍。此書在封面中引題清楚列舉會探討為何在香港興起“本土意識”及其守護意義,更設問香港人應該接受還是排斥“新香港人”(註:意即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的內地人)。
Jonathan分享說,網站開辦了一個多月後,已經借閱出去的書籍約有40多本,涉獵範圍繁多,但若要一定分析讀者所選取的一些比較熱門書籍,那末圍繞近期香港時局的一些時事書籍,或稱作“政治書”類別的,好像是屬於較為“熱門”的。他想,這始終是近期大家都會關心的課題。他舉例說,好像評論家兼作家李怡去年剛剛過身,大家都可能緬懷這一位作家,所以他撰寫過的書籍,好像是比較熱門被借閱的。
Jonathan說借閱書籍的喜好反映在英港人 就是關心香港
從上述可以借閱書籍類型的偏好,是否反映了部份加入該網站的會員,希望在移居英國後,能夠持續關心香港事宜,或回顧與多了解為何會導致他們選擇移英的時局背景?Jonathan表達理解的同時,卻表示難以代表這些群體去回答。
Jonathan說:“你這個問題,很難幫助讀者去回答。我想這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的,但是其實很多書籍,都不只是政治那方面,而是很多書都是關於香港事情的。我可以回答的,就是這裡的(香港)人,都care about Hong Kong (關心香港)。我相信 care about Hong Kong (關心香港),他們才會去閱讀一些關於香港的topics(議題)的書,或去分享這一些書。”
透過書籍緬懷過往成長地方 建立情感聯繫
除了政治外,各類型可以借閱的有關香港書本還包括了小說、文化、人物傳記、歷史、建築地方、飲食、攝影與社會科學等。當中,有涉獵香港公共屋邨、早已消失的九龍城寨的建築特色。借閱這些書籍,對於成長於殖民時代的移英港人,又會否是一種慰籍,好讓他們懷緬昔日成長的歷史文化 ,讓這種思念暫時停留留於書本上?Jonathan說,確實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需要。
Jonathan解釋說:“我想這些書籍,我們自己帶過來的那些書,有很多都是關於香港的時、地與人的書,當然,其中的一個目的,都是希望,如我自己親身過來這裡,都肯定會有些時間覺得,離開了這個地方, 在這裡長大的地方,也很希望與這個地方有多一些的connection(聯繫),那麼其中一個方法,我相信就是靠書本文字與圖片去做到這事,所以這也是希望可以部份地照顧到這裡英國的香港人的一個閱讀上的需要。”
未敢望後代能否保存固有港人文化 只求貢獻有限資源力量
若然保留思念是重要的,那末對於這批攜帶著妻兒飄洋過海來到英倫展開新生活的移英港人,又有否想到更深一層的議題 ?就是他們當目前還可以保留著這些源自香港的書籍,在英國大家彼此分享的時候,有否想過再多過三數十年,他們目前的年幼子女,是否有能力或有興趣,去承傳他們保存香港書籍的事業?新一代移英港人子女長大後,他們的閱讀及使用繁體中文的能力,會否像他們在香港長大的父母一輩如此般揮灑自如?還是目前保留分享書籍的心血,會付諸東流?
Jonathan坦言回答說,沒有想過太過遙遠的事情,當然目前“港書館”網站上提供的兒童書籍類別,就是希望新一代移民英國的香港兒童能夠保持著學習繁體中文的興趣,不要失去他們的中文溝通聽寫能力,這也是他們創辦“港書館”網站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Jonathan解釋說:“但是就算我們網頁做到很成功也好,那又是否代表了這裡(英國)的香港人便可以日後學習很好的中文?那當然肯定是沒有辦法保證的。這只可以是我們能力範圍內,做到多少,那便做多少。這樣學習一種語言,當然需要很多方面的input (投入),書是一方面,也要有一些教學課程上的配合,所以這是沒有單一個人或團體可以回答的,因為這件事一定是一個collective efforts (集體努力)。”
這位書籍借閱分享網站的創辦人提到,他來到英國後,看見很多不少的同路香港人,為了上述的共同目標,自己組織非謀利團體、或開設公司,專門教導繁體中文;為數不少的香港老師移居英國後,也會舉辦一些網上課程教導廣東話。Jonathan笑言,幾十年後是甚麼光景,移英港人也難以說出可以預計的景象,但只要大家同路人目前以有限的能力去貢獻自己的資源與時間,盡力做好這件香港語言的承傳工作時,那麼成功的希望仍然是存在的。
歡迎其他國家港人抄襲模式發展 樂見其成
當被問及將來的鴻圖大計,會否將這書籍借閱網站的模式推廣至英國以外地區時,Jonathan承認確實曾經想過,但應該不會是他們的團隊承擔這重任。他解釋,這些運作必須由海外某個國家的當地港人去嘗試,因為每個不同地區的港人聚居模式不同,郵費也因地而異,在英國成功運作,並不等同在另一個多港人移居的國家如澳洲實施相同計劃便會成功。他落落大方的說,“我們當然也很樂意分享經驗,但真的要當地人才知道當地實際情況,才會知道能否做到,我們當然希望如果有人希望嘗試的話,我們都是樂見其成的。”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