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股市暴跌後回升 分析:恢復改革開放是唯一出路


行人走過上海外灘金融牛旁。(2020年3月18日)
行人走過上海外灘金融牛旁。(2020年3月18日)
中國股市暴跌後回升 分析:恢復改革開放是唯一出路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5:25 0:00

中國股市繼1月22日暴跌後,受到政策利多消息的激勵,連日回漲。其中,包括人民銀行祭出降準0.5個百分點,並提供市場約1兆人民幣資金等利多,才換來股匯市的穩定。但分析家表示,北京這種救市政策或許短期有效,但面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嚴峻挑戰,中共須鬆綁「金融國安化」的政策,並深化市場開放,才能讓投資人恢復信心。

上證指數1月25日開盤後,一路放量暴漲,近4500隻個股不僅開高,午後漲幅更擴大,收復2900點的關口,而且收盤前,深、滬兩市的成交額共達8915億元人民幣,一掃三天前、1月22日暴跌至2735.37點的窘境,這是滬指近來罕見連續三天走升。

救市及時雨降臨「中字頭」央企帶頭猛漲

《彭湃新聞》報道,週四上漲攻勢最猛的是「中字頭」央企,包括「中鐵裝配」等30隻個股漲停或漲超10%,中石油、中石化等石化板塊漲幅也超過6%。

微博相關討論議題「A股超百股漲停」、「外資1小時買入A股30億」紛紛衝上熱搜榜,讓部分中國網民樂得留言「我已經聞到小牛(牛市)淡淡的香味。」還有微博網友更樂觀稱:「強勢收復2900,3000點傳統高點,唾手可得。」

部分中國媒體將A股交易重燃的熱情歸功於多部門打出利好「組合拳」。自1月22日以來,從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證監會、國資委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接連發聲,都強調要「穩市場、穩信心」。

最有效的「及時雨」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1月25日宣布,將於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資金約1兆元人民幣。

彭博社1月23日還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稱,中共中央正考慮設立規模逾兩萬億人民幣的“股市平準基金”,將透過中國境外機構的資金經由滬港通、深港通等管道投向A股。

儘管中共的救市政策目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但在南台灣台南的南台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認為,中國政府這一系列動作,意味著多管齊下,鐵了心要提振市場,至少先救股市。

朱岳中告訴美國之音:「如果這些人(股民)可以讓他們賺得到錢,一則可以提振消費,二則會吸引更多的人願意再投入市場,就時間拉長來看,確實對(中國)經濟會有些幫助。」

中國經濟硬傷投資人信心不足

雖然中共降準救市的策略短期可望奏效,但朱岳中說,中國政府去年也曾經多次發動「國家隊」進場救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他說,歸根究柢,中國股市不振的關鍵還是投資人面對當前低迷的經濟,也頓失信心﹐且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因此,這一波救市利多的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則認為,中國央行一口氣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碼(0.5個百分點),超乎外界預期,等於把全年的降幅用磬,但所釋出的1兆人民幣,對比中國前50大房企高達9兆人民幣的流動負債,仍屬杯水車薪。

因此,王國臣說,這波救市的力道和效果恐有限,也將加劇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此外,存款準備金率過低後續是否引發存款人恐慌,甚至前往銀行擠兌,都值得後續關注。

他說,中國股市本週的暴跌不令人意外,因為2023年一年來,外資撤離的跡像已經明朗化,再加上中國政府種種「金融國安化」的手段,嚇跑許多外商,股匯市波動早在預期中。

對中國內地的一眾股民而言,歷經2015年以來一次又一次的股災,許多人早就想跳脫「被割韭菜」的命運,因此連國內資金也忌憚入場,結果股價得不到支撐,自是不在話下。

王國臣:中國房地產危機今年恐集中爆發

王國臣分析,相較股市暴跌的危機,中國政府更迫切的挑戰是實體經濟所面臨的風險,其中房地產泡沫破滅在即。他說,市場的普遍共識是,自2021年中國房企龍頭恆大財務爆雷後,中國樓市恐撐不過今年。尤其,光是中國前50大房企今年內要還的短期流動性負債就超過9兆人民幣,各地方政府與房地產相關的「城投債」融資平台保守估計也有12兆人民幣的債務,再加上已經轉移到銀行機構的債務,王國臣粗估,中國政府恐怕要耗費50萬億人民幣才能擺平房地產危機,數字相當於人民銀行的總資產。

對此,中國經濟學家陶冬1月22日接受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直言,量化寬鬆政策(QE)是中國化解房企債務危機的選項。

不過,王國臣看法不同,他說,人行「印鈔票」或可救房市,但也會造成匯率走跌,甚至引發金融風暴,這是擺在中國政府眼前的兩難。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現在大型國有銀行又要撐村鎮(銀行),又要撐房地產,又要拿錢撐匯率、撐政府債券。(萬一)銀行沒錢了,你要稍微有大額的提款就產生擠兌,所以現在中國全部的問題都擰在一起。」

負債省份基建喊停恐惡化經濟信心

中國經濟若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方,其所引發的連鎖問題恐更大。路透社1月19日報,中國國務院近期要求雲南、貴州等12個債務嚴重的地方政府將完工率低於五成的基建項目暫停或延後完工,以減少金融風險,包括高速公路、機場改建或擴建、以及城市鐵路項目。

王國臣認為,停工減損的做法雖在經濟學上說得通,但在地方經濟陷入蕭條後,停止基礎建設不僅無助經濟復甦,反而還會加劇週邊房價的下跌,等於抵銷救市政策的效果,反而惡化房企業者的滅亡。

對此,在台北的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蕭督圜也有類似的觀察,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民企的動能近年來遭中共「國進民退」浪潮的掏洗,消耗殆盡,若是連國企都無法挹注地方基礎建設發展,恐更難刺激經濟發展或提振全民的景氣信心。

蕭督圜說:「(中國)民眾開始認真去思考,如果整個基礎建設都在逐步停擺,還要不要花這麼多錢,去買都會區裡面這麼昂貴的房子,當大家不再那麼地樂觀,當然也就最終反映在股市。」

美中經濟復甦落差凸顯「改革開放」重要性

展望中國經濟前景,多位學者都認為,中國經濟危機的化解之道唯有中國政府重返前幾任領導班子所奉行的「改革開放」路線。

蕭督圜說,以史為鑑,中國前任國家主席中,無論是江澤民、還是胡錦濤都採更加開放的市場走向來抵銷西方國家的經濟打壓,但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卻一再“左傾”,不斷強調國安和緊縮政治,結果就是嚇跑外資,也讓中國民眾因對經濟前景不明而緊縮消費,形成惡性循環。

對此,澳洲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指出,上證指數長期於3000點盤整,甚至動輒跌破2800點,都顯示國內外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缺乏信心,更質疑中國官方所發布的經濟數據。史鶴凌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低迷的現況,對比美國近期的經濟復甦,這兩大世界強國之國民信心的巨大落差,進一步說明中國應放棄鎖國政策,恢復開放,松綁對民營企業的監管,併與各國主要貿易夥伴維持友好關係,否則未來10年恐每況愈下。

史鶴凌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政府要解決信心不足,第一,真地給民營企業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發展;第二,要透過宏觀經濟調整的方法來減少失業率,特別是青年的失業率,把中國整個經濟回到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這才是正道。」

在台北的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長李鎮宇則認為,中共一向將股市視為資金炒作的作惡之地而十分不友善,但股市也是資金的來源和門窗。他說,中國股市和港股本週不分板塊的下跌,代表市場全面性的信心潰散,急需政府出手救市,否則中國今年的GDP成長不僅難保5%,恐將步入負成長。

李鎮宇告訴美國之音:「(中共)應該要先經後政,把中國的經濟整個穩定下來,再來討論所謂的政治穩定,(在)經濟不穩定(下),(中共)強制性去推所謂的政治穩定,有點揠苗助長。”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