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星期日(3月2日)表示,該行與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近日舉行了與民營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座談會,承諾將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保持市場流動性寬裕,暢通民營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根據中國央行,該次會議於星期五(2月28日)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在一次罕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的講話。當時一些中國最大民營企業領導人出席並提出建言。
據第一財經報報導,央行行長潘功勝在會上表示,只要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不大,“將確保民企融資成本在今後比較長的時間中保持在較低水平,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宏觀貨幣金融環境。”
潘功勝也透露,央行將牽頭,與金融監理總局、證監會共同發布一份與供應鏈金融有關的文件,引導支持供應鏈金融資訊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
2月28日,有五家中國民營企業的高階主管出席了與金融機構和央行的座談會。
根據央行聲明,服裝公司依文集團(Eve Group)、汽車製造商吉利控股(Geely Holdings Group)、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快遞公司圓通速遞(YTO Express)和乳製品生產商伊利集團(Yili Industrial Group)及全聯併購公會負責人出席,介紹了企業經營情況,並與金融機構負責人交流。
聲明稱,會議要求要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將引導金融機構“一視同仁”對待企業,增加對民營企業和小型企業的信貸投放。
聲明強調,各方要“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工商銀行(ICBC)、中國人保(PICC)、中信證券(CITIC Securities)和國擔基金(National Financing Guarantee Fund)等金融機構參加了此次會議,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上海、深圳、北京證券交易所,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負責人員也參與會議。
中國證券報報導,上海證券交易所表示,將推動更多優質民營企業在上海科技板塊上市。工商銀行(ICBC)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內向民營企業提供不少於6兆元人民幣(約8,238.6億美元)的投資和融資。
除了中國央行和金融機構與民企座談,中國官媒新華社星期日以“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為題,發表了一篇“回顧習近平多年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文章,強調“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路透社報導,分析人士表示,在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之下,上個月習近平主持了罕見的座談會,凸顯出民營企業創新對於中國在技術領域取得進展的重要性。
中國官方向民企示好但市場陰影仍在
《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一書共同作者侯偉(Fraser Howie)2月向美國之音表示,儘管看來有向民企示好的跡象,但習近平任內緊縮的一系列法規,包括各類國進民退的治國原則未改弦更張前,民企在中國營運所面對的各項營運內仍多。
法新社報導,中國官方釋放支持訊號,但有些擔憂揮之不去,專家仍建議謹慎行事。
中國褐皮書董事總經理謝赫扎德·卡齊(Shehzad Qazi)告訴法新社:“如果沒有私營企業的參與,北京就無法實現其國家目標,即擺脫對美國的技術依賴,並最終主導尖端技術的野心。”
分析人士表示,只有與北京的策略目標一致時,民企的發展才會受到鼓勵。
報導提及,最近習近平和民企的座談,與2018年美中貿易戰期間的情形類似。當時習近平也會見了中國企業家,表達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但兩年後,北京對這些公司發起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競爭指控。
凱投宏觀高級經濟學家詹姆斯‧萊利(James Reilly)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缺乏制衡機制,代表著對科技業的這種態度轉變“可能隨時會逆轉”。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和法新社的報導。)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