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針對手機、平板與智慧手錶等數位產品的購新補助於1月20日全面上線。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排除了蘋果等部分高階機型,但因國產品牌多位於該價格區間,料將成為此次補貼的主要受益者。專家分析指出,年初祭出補貼雖能刺激短期銷量,卻難以拉動全年整體銷售表現。
根據中國商務部實施的《手機、平板、智慧手錶購新補貼》規定,凡購買人民幣6,000元(約820美元)以下之產品,可享有15%的補貼,最高補貼額為500元。在此政策影響下,各廠商紛紛調價以符合補貼門檻,將多款手機售價下調至5,999元。例如蘋果的iPhone16 Plus 128G自6999元直降千元,小米14 Ultra 12+ 256G自6499元降價500元,華為Mate70等機型亦調至補貼範圍以內。
不過,補貼並非無限綱要。購買金額在3,333元以上,實際可獲得的補貼即已達500元封頂。由於6000元以上的旗艦機型幾乎被排除在外,不少數碼博主直指,此舉意在排除蘋果等高階品牌。
補貼排除高階手機
位於廣州的小紅書數碼部落客“苦瓜”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補貼本質是促進消費和激活企業活力,限制6000元上限同時排除了蘋果和華為等多數高階手機,面向一般手機消費者更合理。
“苦瓜”告訴美國之音“主要買手機用戶可能都集中在6000以下的價格,這個群體會普及到更多的人、優惠到更多的人;實際上6000以上的手機利潤空間很高,這500(補貼)加上去,其實對企業或消費者來說,其實影響並沒有那麼直接。”
中國網民熱議補貼是劍指蘋果
湖北的科技部落客“C科技”發文2000-4000價位的手機都會降價,加上國補很多手機可以便宜800-1000,這受傷的是水果,基本享受不到國補,今年銷量又得大降。
數碼部落客“數碼貓”發文“國補將門檻定在6000這個數字就是為了避開蘋果,畢竟國補的主要目的是向用戶和廠商讓利,從而拉動內需、提振實業,而蘋果是外企來湊個什麼熱”。
海南數位部落客“科技”回應“補貼也是利好國產,非Pro版的iPhone,真心不建議買”。
“短期支撐”還是“整體利好」”
在北台的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深分析師邱昰芳分析指出,中國內需疲弱,政府此時祭出補貼,意在最大化手機銷量,主要鎖定中低階機種。然而,6,000元上限也涵蓋了多數國產品牌的主要產品線,包括定價相對較高的中國品牌機型。
邱昰芳對美國之音說:“政策補貼主要是讓他主要本土的品牌能夠受惠,除了這個手機本身的銷售,包括這些手機品牌能夠有所獲利之外,那包括上游的零組件的廠商也是可以受惠。非有一個很大的一個刺激的一個力道。 ”
數碼博“苦瓜”則認為,此次補貼政策中國國產品牌受惠最多,尤其小米幾乎所有產品都在補貼範圍內,產品眾多、性價比高,加上小米形象逐步提升,預期銷售量會顯著增加。而蘋果的平板和iPhone16過往鮮少經歷類似的大力度優惠,銷量也能預期有明顯增幅。
另一方面,有網友反映,部分商家可能先提高價格再利用補貼促銷,實際折扣並不如宣傳所言。福建網友“騎怪的少年”指出“很多手機都是先漲價再優惠”;浙江網友“麼凹ST”則批評“商家臉都不要了”。
但“苦瓜”則指出,目前電商平台大多依規定提供補貼,未明顯出現變相漲價的普遍情況,可能有鑑於過去曾發生類似事件遭到處罰。
蘋果搶搭補貼降價策略能否奏效?
根據“苦瓜”觀察,補貼政策發布後,廠商間降價競爭更趨激烈,並疊加農曆春節前的消費熱潮。尤其蘋果iPhone 16此次出現較大幅度降價,可望帶來新一波購買潮。他表示,這對正在觀望的消費者卻是實打實優惠,但他也強調,“大家會將降價的原因感謝國家政策補貼,而不是覺得iPhone願意開放這麼大力度降價。”
分析師邱昰芳則對“蘋果降價取量”的成效持保留看法。她認為,華為回歸與中國國產品牌崛起已讓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加劇,蘋果品牌與中國品牌大打價格戰並無競爭優勢,能實際刺激市佔率回升效果有限。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1月19日發布手機季度追蹤報告顯示,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2024全年出貨量年增5.6%,中國市場份額中,Vivo以17.2%位居第一;華為16.6% ,年比劇增50%; 蘋果僅15.6%,年減5%,排名第三。
以第四季來看,中國市場出貨量約7,643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3.9%。其中Vivo(14%)、華為(22%)和小米(28%)市場增幅強勁;蘋果第四季出貨量雖居首位,但市佔率縮小,年減9.6%。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分析,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2024年實現連續兩年下滑後的觸底反彈。預期2025年的國家消費補貼政策刺激消費者換機,智慧型手機市場可望延續成長趨勢。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