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了“充滿挑戰”的2024年,經濟復甦乏力等困局未解,歲末又接連發生幾次“獻忠式”致命襲擊事件,使這一年的收官籠罩在民怨和社會動盪加劇的陰影中。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如何開啟2025年?未來一年,能否如北京當局所規劃的那樣,在“穩中求進”的基調下推進各項政策? “十五五”開局後的經濟航船是否能夠順利“破浪前進”?
國際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中國的政經局勢更顯複雜難測。美國之音訪問了多位長期研究中國各領域的觀察家,共同展望2025年的中國。他們普遍認為,未來一年,中國的內外情勢仍充滿不確定性,且不利因素佔據主導。以下是被認為最關鍵的七大趨勢。
趨勢一:習近平政權尚穩,但黨內權鬥仍洶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23年3月開啟第三個任期後,憑藉其定於一尊的權力基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他有望順利完成這一任期並持續執政至2028年。
然而,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與政治學教授朱誌群指出,習近平未來是否會物色接班人值得觀察。如果短期內未見明確接班人選,則他在2028年尋求第四任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
繼習近平12月16日在中共黨刊《求是》發表文章,坦承黨內存在矛盾並表達「刀刃向內」的決心後,美國學者朱誌群分析認為,習近平可能會持續推進反腐運動,其中包括肅清政敵的行動。然而,未來這場反貪運動的深度、可能觸及哪些既得利益者,以及是否會引發權力階層的反撲甚至對其地位構成挑戰,尚需進一步觀察。
朱誌群指出,中國政治生態長期以來不透明,這使得外界難以全面了解黨內權力鬥爭的具體情況。儘管如此,習近平如何在反腐敗與穩固權力之間取得平衡,仍將是外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人在香港的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林和立表示,習近平已無任期限制,為第四任鋪路是合理的預期。然而,他在政治、經濟、金融和軍隊等領域的治理上長期面臨挫折。此外,若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立即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中國可能將疲於應對。
林和立指出,2025年後的中國總體發展趨勢可能持續“走下坡”,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都將對習近平的施政構成嚴峻挑戰。
他說:“2025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就跟毛澤東1966到1976年(間)、鄧小平還沒有提出改革開放前的困局,這個困局重新出現。”
他也表示,當年有鄧小平提出受歡迎的改革開放政策,扭轉後毛澤東時代中國的發展,但目前看不出有人可以為習近平推行扭轉局勢的新政,這是很大的危機。
趨勢二:2025年是美中關係的危險年?
特朗普2.0在即,美中新一波的大國角力從關稅貿易戰到科技芯片戰,恐箭在弦上。不過,美國華裔學者朱誌群持“謹慎樂觀”的看法。他說,特朗普選後受訪時,對華口氣似乎略有放緩,還說願意和中國“談判”,且12月初他和習近平已直接交流過。這寫跡象顯示,美中關係“蜜月期”或仍可期,除非特朗普一上台就放任鷹派內閣成員對華祭出高關稅等強硬措施。
朱誌群說:“這要看雙方領導(人)怎麼樣在這段時間交涉、磨合、談判,我覺得,(美中兩國)還是有可能避免一開始就打貿易戰或者關稅戰。當然這後面,我估計可能還是會打,但是他(特朗普)上來第一天就打,我覺得還很難說。”
不過,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德曼(David Goodman)說,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不可預測,尤其他“自負”又崇尚“交易式”的外交關係,再加上他任命的閣員,如國務卿提名人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駐華大使提名人戴維·珀杜(David Perdue)的對華立場互有矛盾,都對2025年美中關係的發展帶來變數。古德曼坦言,“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現在)也無人說得準。”
趨勢三:中國經濟急尋“破浪”新動力
除了美中關係,澳大利亞學者古德曼認為,2025年中國最重大的看點是3月的人大如何規劃第15個五年計劃,亦即2026-2030年的“十五五”,其中“改革地方失敗的財稅制度」尤屬關鍵,因為北京當局自9月以來推出的多項經濟刺激措施,包括給地方政府的10萬億人民幣化債計劃都無助增加地方收入。
他說,若地方無足夠財力支應社會福利的提供,中國百姓將因醫療、就學和養老等目的,繼續存錢,而不敢多花錢,中國想大力提振內需恐無望。
古德曼說:“他們(北京當局)應上調所得稅並調降(貨物)增值稅,如此一來,地方才能有更多財源(補足社會安全網漏洞)。”
不過,中國經濟下行影響景氣和人民收入,此時加稅再增民怨,也恐不可行。
除了“十五五”,2025年的經濟增長率也是3月人大的重頭戲。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認為,中國經濟2025年難保5%,因此,設定在4%-5%間或是較務實的選擇。
他說,北京當局擬擴大財政支出,提振內需,但已連續26個月負成長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代表製造業出廠價格走跌,反映的是未來六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恐也無力回升。這將加劇中國通貨緊縮的危機,亦即消費者陷入預期價格走跌而縮減消費的惡性循環中,不利內需發展。
更糟的是,《華爾街日報》12月23日引述不具名的北京決策和顧問等人士披露,習近平除深信“東升西降”並堅持“自上而下”的經濟治理外,對通縮可能造成的經濟惡果竟一無所知,還反問道“通縮有何不好?大家不喜歡物價更便宜嗎?”若此內幕說法屬實,習近平的經濟把舵能力,恐令人捏把冷汗。
趨勢四:解放軍派系內鬥激烈
中國上兩任國防部長李尚福、魏鳳和相繼落馬後,前中共軍委苗華11月底也證實遭貪腐調查。緊接著,中共中央軍委12月23日又任命陳輝為陸軍政委,但除了遭解職的原陸軍政委秦樹桐除下落不明外,他和其他三名上將 - 陸軍司令李橋銘、海軍政委袁華智和武警司令王春寧也集體缺席了陳輝的上將晉銜儀式,引發外界對解放軍內鬥加劇的揣測。
分析家說,這些發展除代表習近平地位不如之前穩固外,也顯示他與政敵、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暗地的角力不斷。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分析,習近平近兩年拉下張又俠派系的李尚福、魏鳳和後,逼得張又俠趁勢反擊,近期並成功拉下隸屬習家軍的苗華,尤其是《解放軍報》還數度發表社論,要求“黨內民主和集體領導”,這代表兩人的權鬥已逼近臨界點,可能會延續到2025年。
蘇紫雲說:“張又俠為主的、結合紅二代、江派、胡派的系統,目前可能在對抗習近平,所以,槍桿子我覺得是最具指標性的,就是解放軍跟戰區都不約而同的說要落實集體領導、幹部可上可下,這個劍指習近平就挺明顯的。”
他說,習近平的槍桿子、刀把子、錢袋子跟筆桿子都出現鬆動,但12月16日黨刊《求是》又發文力挺習核心,代表習近平還指揮得動筆桿子,但軍中、公安系統和經濟或已不在他的嚴密掌控中。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的軍權“穩得很”,包括旅美獨立評論員蔡慎坤等人都曾發文或分析稱,大清洗是習近平時代的主旋律,師承毛澤東,是專制政權基本特徵,只允許他自己一個人有影響力,因此,是習近平自己出手整頓苗華在軍中坐大的勢力。而張又俠仍是為習近平保駕護航的一員猛將,並未企圖從習近平手中奪取軍權。
趨勢五:北京恐嚇對台文攻武嚇
國際社會紛傳,2025年恐是台海危機升級的一年。
2023年初,時任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司令的邁克·米尼漢(Mike Minihan)上將就曾示警,台灣總統選舉恐成習近平侵台藉口,他寫道:“我希望我錯了。
我的直覺告訴我,我們將在2025年一戰。”
台灣前國防部長邱國正早於2021年也說過,2025年中共將具備全面犯台能力。
但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明室認為,在中國經濟疲軟、解放軍高層頻遭整肅和特朗普重返白宮等內部外部因素的牽制下,解放軍明年或將持續對台進行灰色襲擾和軍演威脅,包括持續常態化的機艦擾台和海警越界襲擾,但仍不具備犯台的客觀條件。
沈明室分析,特朗普上任後、將積極結束俄烏戰爭,以“清理戰場”並重新聚焦中國;且相較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乎“苦口婆心”警告中國勿對台動武,特朗普威脅式的警告或更有效,因中方忌憚特朗普的報復手段。
沈明室說:“這個(灰色地帶)行動本來是持續的,如果它(中共)不做,反而示弱了,但是2025年它要對台灣採取軍事進犯,我覺得,在特朗普政府任內,反而更不會(發生),中國會顧忌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
他說,2025年北京當局面臨外憂內患,若貿然對外開戰恐連內部也有爭議,因此,未來除非台灣宣佈獨立等極端情境,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不高。
趨勢六:中共加大維穩,但“獻忠事件”恐再起
位於台北的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旗下的《異言網》計畫經理史凱文(Kevin Slaten)以電子郵件告訴美國之音,《異言網》兩年半來已記錄中國到各地約8,000宗的抗議事件,其中2024年的抗議件數增多,10月更創下有紀錄以來抗議件數的最高月份,年增32%。
史凱文分析,多數抗議基於經濟訴求,包括工人討薪、爛尾樓和農村徵地糾紛等,明顯與中國經濟疲軟有關。
對於各地頻傳的“獻忠式”無差別攻擊案件,史凱文認為,主因是中國經濟放緩衝擊民生,導致越多人深陷經濟困境;且中國缺乏制度性的解決途徑,民眾上訪無門、更無法透過政治參與改變現況,最終在壓力下失控,動用極端手段。
史凱文說:“除非2025年經濟特別好轉,可以預期經濟抗議會一樣頻繁、甚至更頻繁。同時,中國黨國系統性地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面臨抗議日益增長,不確定黨國將如何反應。”
趨勢七:2025年中國人權不容樂觀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黃兆年指出,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公民抵抗行動,多源於青年失業、勞工欠薪等經濟問題,這已在許多研究中有所體現。
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遲遲未見成效,若特朗普於2025年再次對中國加徵關稅,可能進一步衝擊中國的出口與外資投資,加劇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鑑於經濟問題可能威脅中共的統治正當性,當局一貫採取網路言論審查、操控輿論導向,甚至動用國家暴力來壓制抗議聲音。黃兆年預期,中國群眾的言論自由在未來可能面臨更嚴厲的限制。
“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之下,可以預見(中國)公民社會表達不滿的需求會持續存在,那中國官方打壓、對於人權跟言論自由的限制,恐怕也會持續存在,所以,不容樂觀。” 黃兆年說。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