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跡象顯示,中國工商管理部門計劃對藥品和醫療器械領域中行賄和腐敗現象展開新一輪調查。中國官方媒體說,醫藥行業的欺詐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並導致道德和職業水平滑坡。
中國官方新華社報道說,中國工商管理局計劃從本星期開始對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的賄賂、欺詐和其他反競爭行為展開一項為期三個月的調查。
據報道,工商管理局將在此次“不正當競爭專項治理”的項目醜,要求各級下屬工商機關以醫藥購銷、醫療服務等行業為重點,嚴厲查處商業賄賂行為。
同時,負責監管市場定價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已經對60多家跨國和本國制藥企業就藥品定價問題展開調查。目前調查正在進行之中。
由於監管機制的漏洞、醫藥行業從業人員固定收入偏低、以及該行業信息嚴重不對
稱等因素,中國醫醜業中“以藥養醫”的做法行之已久,回扣文化極為盛行,賄賂和欺詐現象司空見慣。
加拿大勒瓦爾大學商學院企業戰略教授蘇展指出,短期的監管措施只能取得短期的收效。
蘇展說:“短期的檢查還是有必要的。但關鍵是,現在為甚麼出現這些問題。第一,藥品的買方基本上都是帶國字的,都是可以用權力尋租的。第二,就是沒有一個比較透明的監督機制。”
今年7月中旬,中國警方對英國製藥商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涉嫌通過旅行社虛報會議
開銷等手段賄賂醫生展開調查,並拘捕了幾名該公司在華高管。葛蘭素史克承認,該公司部分中國高管可能違反了中國法律。此外,有消息說,瑞輝、默克、禮來和羅氏等多家外資藥企也遭到類似調查。
據路透社報道,瑞士制藥公司諾華近日捲入行賄醜聞。報道稱,該公司一名前醫藥
代表最近爆料,指稱諾華直接向醫生提供藥物推廣費用以達到擴大銷量的目的。
諾華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表示,公司高度重視有關指控,並已著手展開調查。
勒瓦爾大學商學院企業戰略教授蘇展指出,中國醫藥行業競爭激烈,外資企業很容易被當地潛規則異化。不過,和中資藥企相比,外資藥企在中國銷售的藥品一般屬於價格和利潤較高的專利藥物,而銷售對象更多面向較大的醫院,因此,外資藥企可以採用不同的促銷手段。
他說:“他們好多產品是唯一的。從市場角度來看的話,你可以不一定要追隨那些小的競爭對手的操作方法。”
業界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醫藥市場上仿制藥物泛濫。由於仿制這些藥品無需投入研發經費,成本極低,其巨大的利潤空間也為行賄營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