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
“美中關係越來越複雜,對於兩國領導人來說都很難處理,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國內民眾以及盟友的利益。我認為,美中關係繼續是合作與競爭的結合。”
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項目主任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認為,近年來,美中之間的競爭多於合作。
他說:“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合作一點兒都不好。在亞洲,很明顯美中兩國在該地區進行一場戰略競爭。這場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惡劣,而不是更好,而且越來越激烈。”
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2012年2月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訪問美國時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葛來儀認為,習近平提出這個概念的真正意圖是為了在中國成為一個強國之際穩定美中關係,儘管這一提法由於引起俄羅斯等其他大國的不滿而擴展到涵蓋中國與俄羅斯其他大國的關係。
葛來儀:“我認為,這實際上是關於美中關係的,這是因為美中兩國都希望避免重複新興強國挑戰既有強國最後走向戰爭的這種老路。在歷史上15個這樣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11個這樣的例子。中國和美國都有意要避免這種結局。”
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總統特別助理兼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局資深主任的李侃如認為,中國外交的90%受到中國國內發展情況的影響。鑑於習近平的優先考慮是解決國內問題,因此他不可能在國際上找麻煩。
李侃如:“他不會在中國的海上主權要求上讓步,但是他也清楚地表明希望美中關係穩定發展。他不希望挑戰美國,製造麻煩來挑起民族主義情緒或是別的什麼。他不要這種注意力的分散並耗費資源。”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還表示,習近平與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進行長時間的單獨對話而且準備再次這樣做都表明,習近平希望與奧巴馬建立互信,減少美中關係中的問題,從而使得他能夠把精力集中在國內問題上。
而在評論人士陳破空看來,習近平的新型大國關係其實就是冷戰的代名詞。
陳破空:“也就是說,我們彼此有意識形態的不同,有地緣利益的不同,但是彼此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就是說我不損害你的利益,你也不要來損害我的利益。也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實際上這就是蘇聯跟美國在冷戰時代形成的格局。”
這位《假如中美開戰》一書作者認為,中國目前的外交政策的特點之一是遠交近攻。
陳破空:“很明顯,周邊國家的領海領土之爭,它寸土不讓。遠處的國家,像美國或者歐洲這些地方,盡量交好。所以它跟日本、東南亞國家有事,跟遠處國家沒事。”
在陳破空看來,中國外交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欺弱怕強。他舉例說,中國可以把領土出讓給俄羅斯,但是卻跟菲律賓和越南寸土不讓,在自己實力不如日本的時候不會跟日本爭,現在實力超過日本後就開始跟日本爭。
陳破空認為,不管中國採取甚麼樣的外交策略,其終級目標就是稱霸全球。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那一天指日可待,其中包括中國著名的學者、清華大學的閻學通教授。他在《歷史的慣性》一書中預測,中國在2023年可望超過美國,成為超級大國。
長期生活在香港的中國觀察人士譚寶信卻在他的新書《蹣跚的巨人》中斷言,鑑於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數量之多以及問題之嚴重,尤其是人口結構方面的巨大挑戰,中國將難以成為全球第一大國。
不過,他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當他斷言中國不太可能成為全球大國的時候,他也應該說,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超級大國。
譚寶信:“儘管美國在很多年裡除了入侵格林納達以沒有打贏一場戰爭,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到蘇聯的垮台,很明顯,它還是全球的超級大國。但是最近幾年,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失敗已經使得它的這一地位被削弱。因此今天說美國仍然是一個超級大國是不正確的。”
在他看來,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多極世界,其中美國仍將是最強大的國家。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美國政府這次的關門加速了早就預測的美國的衰落。那麼一個衰敗的超級大國會是甚麼樣子?而一個由中國來主導的世界又將是一種甚麼情況?這些問題,我們只能留待歷史來做出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