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南北韓領袖在板門店舉行歷史性的會晤。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和南韓總統文在寅執手跨過“三八線”。雙方共同簽署了《板門店宣言》,宣佈朝鮮半島不再有戰爭。一時間,籠罩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似乎煙消雲散。由於歷史和地緣政治的關聯,中國與朝核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南北韓關係改變後,中國將應如何面對新的朝鮮半島局勢?
中國與朝鮮半島
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認為,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文化、共同的敵人、意識形態為基石。
19世紀末以前,二者的關係以“文化”為基石。當時的朝鮮精英崇尚中國文化,派遣學生到中原王朝學習,模仿中國的治理體系和選拔人才的方式。哈佛大學的另一位中國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曾以“朝貢體系”(tributary state)概括中原王朝和週邊政治勢力的關係,包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即朝鮮每年派使臣進京朝拜、進貢,中原王朝則以更為貴重的禮物還禮,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朝鮮的內政。
19世紀末之後,清朝的衰微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這種以文化為基石的關係。
到了民國時期,中國和朝鮮的關係基礎變成了“共同的敵人”,即日本。1910到1945年間,日本殖民朝鮮半島。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日本以殖民朝鮮半島為跳板,意在為進入中國打下經濟和軍事上的基礎,故而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十分嚴苛,如沒收北韓農民的土地,並將其所有權轉讓給移民到朝鮮的日本農民。
中共建政後,中國和朝鮮半島“同仇敵愾”的關係之上又加了一層“意識形態”的親近。50年代初期中國因擔心“唇亡齒寒”而在韓戰中出兵支持金氏,中蘇關係破裂後北韓也站在了中國這一邊。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北韓擁核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這種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關係也越發顯得矛盾重重。
經貿和南韓文化:中國和朝鮮半島關係新基石?
這次兩韓峰會除了和平承諾外,另一個共識是南韓承諾不改變北韓政權,因此南北韓短期內並不尋求統一,北韓仍然可以維持目前的威權政體。
金正恩在這次南北韓峰會前突訪北京,緩和了中朝兩國在過去六年裡的冷淡關係,有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面對朝鮮半島新局面仍將站在北韓一邊與美國和南韓分庭抗禮?
文安立教授認為中國短期的戰略利益和長期的戰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
文安立教授說:“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清楚地知道,北韓的威權體制是無法長久的。但中國希望(北韓政權)的垮台來得遲一些。”
文安立教授認為,即使南北韓短期內無法統一,長期看來朝鮮半島將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熔合,中國與南韓的經貿往來和南韓對中國的文化輸出將成為重塑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的基石。
他說:“從電視劇到流行樂,南韓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比北韓的意識形態要重大得多,而且與南韓的經貿關係也在中國對外交往中佔重要作用。”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不同看法。刊登在香港媒體端傳媒上署名“白信”的評論文章寫道,中國仍然希望北韓維持威權體制,並將扶植北韓,以期最終形成類似東德與西德那樣民主和威權共存的局面。
文章寫道,中國支援北韓改革開放、為兩韓峰會背書“與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政策對全球範圍內威權國家的支持密不可分,北韓也因棄核和南北關係緩和,而重新變為中國新全球戰略的一部分”。
文章認為,中國將防止北韓倒向美國,“也只有從中朝在威權主義的互相支持意義上,才能理解中朝關係在新基礎上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