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週三(11月25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民調機構“香港民意研究所”隨後公佈市民對施政報告評價的民調,結果顯示有64%的市民不滿這份施政報告,評分僅有27.2,創有記錄以來新低。同時,林鄭月娥的民望也比月初下跌4.1分,至26.8分。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施政報告公佈後,通過隨機抽樣電話以及網上調查,成功訪問713名香港市民,調查他們對施政報告的滿意程度。在撇除不清楚施政報告內容的被訪者後,19%受訪者表示滿意施政報告,但有64%受訪者表示不滿,滿意淨值為負46個百分點。以0至100分計算,平均分僅為27.2分,創1999年有紀錄以來即時調查的最差得分。
至於特首林鄭月娥,其民望在發表施政報告後顯著下跌,最新評分為26.8分,支持率為16%,反對率為74%,民望淨值為負57個百分點。此外,撇除不清楚施政報告內容的被訪者後,17%表示施政報告發表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有所增加,16%不變,表示信心減少的有63%,前途信心效應淨值為負46個百分點。施政報告即時調查顯示了巿民的即時反應,後續反應則有待觀察。
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對記者表示,上述數據均屬相當負面,在某種程度上反映香港民情固定。
針對林鄭月娥在26日早些時候出席一檔電台節目時表示不關注自己的民望數字,並說自己是被“妖魔化”,鍾庭耀回應說,正是因為林鄭不關心民望及民調,才發展到今天的局面。他說並不寄望林鄭或者其他官員關心民望,然而民意調查是人民、市民的聲音。
社科學者、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則認為,今年的施政報告較為獨特,政府在事前的醞釀期中不如往常一般,大範圍聆聽不同界別持份者的意見。他認為改變原有的諮詢禮儀,或反映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將施政報告與公眾聯繫。
鍾劍華說,這份報告或許不為港人所寫,而是為北京所寫。他說,在恆常的調查中,特首及主要官員的評分均為不及格,倘若政府不正視過去一年多發生的事,再不實施舉措扭轉局面,特區政府將難以施政。 “問題根源還沒有處理,根本不理這些問題,只是政府自說自話的話,自然難以引起公眾好感。”
本次施政報告大量著墨在“大灣區”,所用字眼也多與“發展”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表示對香港前途信心減少的受訪者比率較去年的61%為高,是否反映港人對大灣區沒有信心?
鍾庭耀在回應美國之音記者以上提問時說,香港的優勢本就是一個面向世界的窗口,原本擁有自由、法治以及發展中的民主等核心價值,如果這些價值能夠在一國兩制下保持不變,將會令香港這個窗口變得可用,並可以帶動原來的“珠江三角洲”,今天的“大灣區”與國際接軌。然而現在的大局面,似乎已變成將“小香港”融入“祖國”。他說:“我不敢說一年後兩年後,世界局勢發展如何,但是純粹用大灣區三個字,取代珠三角這個概念,再將它定位為中港融合,但是這個融合方向調轉,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鍾劍華則說自己從不盲目否定融合,過去也確信隨著主權移交,香港和中國會逐步融合,同時也認為香港若可以繼續發揮所長,令中國社會走向文明,或者有朝一日中國文明超越香港,香港的融入將更是好事,也不會讓人抗拒。
“但現在問題是你透過扭曲《基本法》,否定一國兩制,甚至破壞一國兩制。現在的做法是融合,是要用大陸那套制度,生吞香港。這個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你是一個劣的製度,法治不彰,自由沒有保障,動輒就說你煽動,動輒就說你顛覆,用這樣的製度扼殺香港的國際性,還有香港應該有的,經過百多年殖民地歷史建立起來的文明機制的話,我覺得這個真的是本末倒置。”
他說,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就反映港府已舉手投降,完全順應這個潮流。 “我們不盲目否定融合,也不抗拒大灣區,但不要用這個方式去扼殺香港,破壞一國兩制,這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