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一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星期六宣佈成立“獨立評論人協會”,致力捍衛香港言論自由。有時事評論員表示,北京有部署縮窄香港的言論空間,包括入股、併購、抽廣告、統戰傳媒高層等方式,操控香港傳媒,而捍衛新聞及言論自由是維持一國兩制的關鍵。
大約30名香港時事評論員及學者星期六宣佈成立“獨立評論人協會”,創會成員包括最近被商業電台解僱的前時事節目主持人李慧玲、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以及時事評論員李怡、劉銳紹及程翔等。
這個協會的召集人、前電視台資深中國新聞記者呂秉權在成立記者會上表示,協會的成立不是只是針對最近李慧玲被解僱以及《明報》撤換總編輯等事件,早於去年4月已經有成員察覺到香港言論自由空間有收窄跡象,直到近期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令成員有緊迫感,有成員認為香港傳媒環境急劇轉差,而協會正式成立的時機剛好在這個關鍵時刻。呂秉權並表示,協會的成立不是要對抗任何人。
呂秉權說:我們絕對沒有對抗的意味,我們所謂要爭取以及捍衛的只是言論自由,不會說不喜歡某一個人就對抗他,我們絕對沒有這種意味,只不過是發覺整體的空間越來越收窄,我們一起撐著、撐開它,是這一種力量。而力量是否增加,我的感覺是可能有些朋友舉例,就好像一枝筷子那樣,一枝枝筷子就很容易會折斷,但我們一起如果整體去關注整個言論自由,一起去力撐壓下來的力量,我估計力量是存在的。
呂秉權表示,協會將會舉辦與言論自由及時事議題相關的研討會或培訓班,增進與教育界及社會大眾交流,讓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到新聞及言論自由的重要。
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時事評論員王永平回答記者提問表示,協會沒有政治背景及立場,所有成員都是獨立身分,各成員在政治議題上沒有統一的立場,維持本身獨立評論員的身份,唯一統一的立場就是堅持捍_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的核心價值。王永平並表示,新聞自由是令香港成為國際經濟城市的重要因素,如果失去言論自由及網絡、資訊自由,香港不能夠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時事評論員李怡在記者會上表示,各報館有不同的政治取向、廣告利益;電台則要考慮牌照續期、政治利益等因素,在這樣的傳媒環境下,他認為評論員的角色比較重要,因為傳媒高層較少公然干預評論員的言論,而記者採訪的稿件就可能隨時被抽稿。李怡認為,評論員一定要獨立,新聞工作者應發揮新聞的最大功能。
李怡說:新聞的最大功能就是防止政府的任何部門欺騙人民,這件事是要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去做,包括各位去採訪各種最前線的、最不想被人知的事情要找出來,有一樣東西去檢查這件事,就是評論人,評論人相對來說可以比較獨立。
時事評論員程翔在記者會上表示,新聞自由不只是新聞界的自由,而是全社會每一個人的自由,失去新聞自由可能會大禍臨頭,他呼籲香港市民捍衛難得的新聞自由。
程翔說:新聞自由這樣東西看來無色、無臭、摸不到、看不到,但當這個社會沒有了新聞自由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大禍臨頭了。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家,頭30年就出現了一種完全萬馬齊喑的局面,在這個局面底下,我們國家出現了很大的災難,在後30年雖然沒有這麼嚴峻,但到今日為止我們還是看到『真話不能講、講出來的不是真話』,這種局面是很扭曲的。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在主權移交前北京已經部署收窄香港的言論空間,透過入股、併購、抽廣告、統戰傳媒高層,加上近年以獨家新聞的來源等方式,操控香港傳媒。主權移交初期,北京隱而不發,令香港各界沒有感到新聞、言論自由空間的收窄,因為當時香港仍有兩大價值,包括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以及香港經濟相對較強,現在這兩個價值都失去了,所以北京在這段時間對香港傳媒的壓力越來越浮面,他認為是在香港從事新聞工作42年來從未見過。
劉銳紹說:我個人在六四之後被解僱,跟著香港傳媒裡面對言論、對專欄作者修改你的文章、不出你的文章等等,這些越來越多,所以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感覺到香港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新聞自由的壓力是越來越大,這個情況是我在香港新聞界42年以來,我覺得是我的經歷裡面最嚴峻的時候。即使港英政府在壓當時左派的言論,都沒有今時今日這麼嚴重。
劉銳紹表示,香港傳媒遇到前所未見的壓力,是因為壓力的來源變得多樣化、多渠道、多領域,有直接、間接的形式,除了入股直接控制,也可透過間接控股,不是由北京直接出面控制傳媒。
劉銳紹表示,也有中國市場的經濟誘因,令在大陸投資的香港傳媒老闆的經濟來源依賴大陸市場,再透過這些傳媒老闆去制約一些不同意見的傳媒人,劉銳紹坦言,他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感受過這些壓力,除了被解僱,也有3個傳媒的專欄無疾而終。
劉銳紹說:我不會很機械地將這些看成是一個政治打壓,而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很直接感覺得到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的,在其他的同業當中都有出現的,所以它這種全方位的壓制,才是我感覺到情況相當惡劣的原因。
劉銳紹並表示,香港新聞自由是維持一國兩制的重要因素,因為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大陸的分別,不應該在經濟層面,而是在政治層面。
劉銳紹說:因為經濟層面其實已經慢慢一國一制,甚至中國的經濟規律已經向世界經濟主流靠攏,所以一國兩制最大的特色應該是表現在政治及意識型態方面,但是恰恰北京在政治及意識型態上就要強迫香港趨同,即是趨向一致,如果是這樣,即是一國兩制的實質是逐漸模糊,甚至很可能蕩然無存。
劉銳紹並表示,北京承諾給香港人的普選,不是香港人定義有普及平等機會參與的選舉,只是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有某一個環節,是有港人的普遍參與,北京就視為普選,這種語言技巧實際上是將一國兩制的實質不斷洗刷。
大約30名香港時事評論員及學者星期六宣佈成立“獨立評論人協會”,創會成員包括最近被商業電台解僱的前時事節目主持人李慧玲、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以及時事評論員李怡、劉銳紹及程翔等。
這個協會的召集人、前電視台資深中國新聞記者呂秉權在成立記者會上表示,協會的成立不是只是針對最近李慧玲被解僱以及《明報》撤換總編輯等事件,早於去年4月已經有成員察覺到香港言論自由空間有收窄跡象,直到近期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令成員有緊迫感,有成員認為香港傳媒環境急劇轉差,而協會正式成立的時機剛好在這個關鍵時刻。呂秉權並表示,協會的成立不是要對抗任何人。
呂秉權說:我們絕對沒有對抗的意味,我們所謂要爭取以及捍衛的只是言論自由,不會說不喜歡某一個人就對抗他,我們絕對沒有這種意味,只不過是發覺整體的空間越來越收窄,我們一起撐著、撐開它,是這一種力量。而力量是否增加,我的感覺是可能有些朋友舉例,就好像一枝筷子那樣,一枝枝筷子就很容易會折斷,但我們一起如果整體去關注整個言論自由,一起去力撐壓下來的力量,我估計力量是存在的。
呂秉權表示,協會將會舉辦與言論自由及時事議題相關的研討會或培訓班,增進與教育界及社會大眾交流,讓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到新聞及言論自由的重要。
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時事評論員王永平回答記者提問表示,協會沒有政治背景及立場,所有成員都是獨立身分,各成員在政治議題上沒有統一的立場,維持本身獨立評論員的身份,唯一統一的立場就是堅持捍_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的核心價值。王永平並表示,新聞自由是令香港成為國際經濟城市的重要因素,如果失去言論自由及網絡、資訊自由,香港不能夠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時事評論員李怡在記者會上表示,各報館有不同的政治取向、廣告利益;電台則要考慮牌照續期、政治利益等因素,在這樣的傳媒環境下,他認為評論員的角色比較重要,因為傳媒高層較少公然干預評論員的言論,而記者採訪的稿件就可能隨時被抽稿。李怡認為,評論員一定要獨立,新聞工作者應發揮新聞的最大功能。
李怡說:新聞的最大功能就是防止政府的任何部門欺騙人民,這件事是要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去做,包括各位去採訪各種最前線的、最不想被人知的事情要找出來,有一樣東西去檢查這件事,就是評論人,評論人相對來說可以比較獨立。
時事評論員程翔在記者會上表示,新聞自由不只是新聞界的自由,而是全社會每一個人的自由,失去新聞自由可能會大禍臨頭,他呼籲香港市民捍衛難得的新聞自由。
程翔說:新聞自由這樣東西看來無色、無臭、摸不到、看不到,但當這個社會沒有了新聞自由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大禍臨頭了。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家,頭30年就出現了一種完全萬馬齊喑的局面,在這個局面底下,我們國家出現了很大的災難,在後30年雖然沒有這麼嚴峻,但到今日為止我們還是看到『真話不能講、講出來的不是真話』,這種局面是很扭曲的。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在主權移交前北京已經部署收窄香港的言論空間,透過入股、併購、抽廣告、統戰傳媒高層,加上近年以獨家新聞的來源等方式,操控香港傳媒。主權移交初期,北京隱而不發,令香港各界沒有感到新聞、言論自由空間的收窄,因為當時香港仍有兩大價值,包括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以及香港經濟相對較強,現在這兩個價值都失去了,所以北京在這段時間對香港傳媒的壓力越來越浮面,他認為是在香港從事新聞工作42年來從未見過。
劉銳紹說:我個人在六四之後被解僱,跟著香港傳媒裡面對言論、對專欄作者修改你的文章、不出你的文章等等,這些越來越多,所以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感覺到香港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新聞自由的壓力是越來越大,這個情況是我在香港新聞界42年以來,我覺得是我的經歷裡面最嚴峻的時候。即使港英政府在壓當時左派的言論,都沒有今時今日這麼嚴重。
劉銳紹表示,香港傳媒遇到前所未見的壓力,是因為壓力的來源變得多樣化、多渠道、多領域,有直接、間接的形式,除了入股直接控制,也可透過間接控股,不是由北京直接出面控制傳媒。
劉銳紹表示,也有中國市場的經濟誘因,令在大陸投資的香港傳媒老闆的經濟來源依賴大陸市場,再透過這些傳媒老闆去制約一些不同意見的傳媒人,劉銳紹坦言,他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感受過這些壓力,除了被解僱,也有3個傳媒的專欄無疾而終。
劉銳紹說:我不會很機械地將這些看成是一個政治打壓,而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很直接感覺得到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的,在其他的同業當中都有出現的,所以它這種全方位的壓制,才是我感覺到情況相當惡劣的原因。
劉銳紹並表示,香港新聞自由是維持一國兩制的重要因素,因為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大陸的分別,不應該在經濟層面,而是在政治層面。
劉銳紹說:因為經濟層面其實已經慢慢一國一制,甚至中國的經濟規律已經向世界經濟主流靠攏,所以一國兩制最大的特色應該是表現在政治及意識型態方面,但是恰恰北京在政治及意識型態上就要強迫香港趨同,即是趨向一致,如果是這樣,即是一國兩制的實質是逐漸模糊,甚至很可能蕩然無存。
劉銳紹並表示,北京承諾給香港人的普選,不是香港人定義有普及平等機會參與的選舉,只是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有某一個環節,是有港人的普遍參與,北京就視為普選,這種語言技巧實際上是將一國兩制的實質不斷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