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北京稱奧密克戎首例或因國際郵件專家指誤導源頭恐引起反效果


在北京的一條步行商業街上,一名戴著口罩的婦女坐在裝飾有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標誌的景觀附近。(2022年1月15日)
在北京的一條步行商業街上,一名戴著口罩的婦女坐在裝飾有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標誌的景觀附近。(2022年1月15日)
北京稱奧密克戎首例或因國際郵件專家指誤導源頭恐引起反效果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02 0:00

中國衛生官員表示,北京市的第一例本土奧密克戎病例源頭可能來自一份從加拿大寄出的國際快件。但對於新冠病毒通過郵件或其它物體表面傳播並引發人員感染的說法國際社會早有廣泛共識,即其可能性極低。專家表示,誤導民眾把精力放在防範可能性極低的事情上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病毒來自國際郵件?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1月17日通報,北京1月15日通報的當時唯一一例奧密克戎本土病例可能是由於曝露於一份被病毒污染的國際郵件而感染的。她表示,該郵件1月7日從多倫多寄出,途徑美國和香港,於1月11日送達。該名患者接觸了郵件外包裝和文件紙張首頁,並於1月13日開始出現症狀。龐星火說:“綜合病例流行病學史、可疑物品樣本檢測結果以及病例標本的基因測序結果,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但龐星火沒有說明,郵件上的奧密克戎樣本與確診病例的病毒基因是否匹配。

與此同時,深圳市疾控中心也表示,該市的首例奧密克戎本土病例可能也是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來自北美的國際快遞而感染。該病例1月12日接觸和分拆了來自北美的快遞,未做個人防護,14日出現症狀。從中國官方公佈的情況來看,北京和深圳的首個奧密克戎病例似乎都是在接觸了被病毒污染的郵件或快遞後兩天發病。

這是中國官方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是通過冷鏈從境外輸入中國之後又將病毒來源對準國際郵件。但學術界以及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傳染給人的風險非常低。

專家:極不可能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新澤西醫學院(New Jersey Medical School)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教授伊曼紐爾·戈德曼(Emanuel Goldman)對美國之音表示,北京的首例奧密克戎病例不可能是通過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郵件而感染的。

他說:“人們感染上這種病毒是通過呼吸道,而不是接觸。自從我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表明物體表面上找不到活體病毒後,去年又有很多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認為在物體表面上發現了病毒的實驗其實是在實驗室的環境下進行的,並且使用了大量的病毒,與真實世界的(病毒)水平無關。”

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表示,對有關郵件進行了環境採樣,經核酸檢測後均顯示為陽性,並“檢測出奧密克戎變異株特異性突變位點”。

戈德曼對此表示,這只能說明病毒曾經在那裡存在過。“你有時候會在(物體表面)檢測到病毒的RNA,但這就好像是病毒的屍體,” 他說,“這是一種脆弱的病毒。它在自然環境中很快死亡,你只能通過呼吸感染它。”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2020年7月9日,也就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早期發布過一份有關新冠病毒傳播的報告。該報告稱,儘管有一致的證據表明SARS-CoV-2(新冠病毒)可污染物體表面而且病毒可以在某些物體表面存活,但沒有具體的報告直接證明病毒能夠通過物體表面傳播。自那以後,人們對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傳播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 2021年4月5日發布的一份有關新冠病毒在室內環境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科學簡報說,人們感染SARS-CoV-2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接觸具傳染性病毒的呼吸道飛沫。人們亦有可能通過接觸被污染的表面或物體而被感染,但一般認為這種風險很低。報告說,“由於影響環境傳播效率的因素很多,與直接接觸、飛沫傳播或空氣傳播相比,SARS-CoV-2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相對風險被認為很低……很少有COVID-19病例可能歸因於物體表面傳播的報導。”

麻省理工和哈佛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博士後研究員、美國亞裔分子生物學家曾昱嘉(Alina Chan)發推文援引上述美國疾控中心簡報的數據稱,通過國際郵件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她的推文寫到,“從國際郵件感染COVID的機率有多大?我想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是通過氣溶膠+吸入信件的方式。”

美國疾控中心的簡報說,“這些研究的結果表明,SARS-CoV-2通過物體表面傳播途徑感染的風險很低,一般低於萬分之一。這意味著每次接觸被污染的表面導致感染的機會低於萬分之一。”

曾昱嘉對美國之音表示,她過去兩年收集的大量數據顯示,人們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而感染上新冠病毒的證據為零。

“如果你看一下科學家在過去兩年所做的文獻,特別是關於COVID-19的文獻,所有的數據,每一個證據都指向空氣傳播,比如氣溶膠傳播,或者指向飛沫傳播,沒有任何數據,絕對為零,指向有人是接觸到了什麼然後感染上了新冠。人們一直在找,但找不到任何案例。”她說。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賴特(Richard Ebright)對美國之音表示,通過物體表面感染病毒需要接觸到剛剛落在表面的非常高濃度的病毒,然後再接觸到口、鼻、耳或眼睛;或者是接觸到剛落在表面的含有病毒的體液,然後再觸碰到口、鼻、耳或眼睛。

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多久?

科研人員早已對新冠病毒能夠在物體表面存活多久做過大量研究。世界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早在2020年8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說,新冠病毒通常在紙板和紙張等多孔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較短,但在光滑物體表面,如玻璃、塑料和不銹鋼等表面存活時間較長。文章列舉出新冠病毒在部分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表,比如玻璃為5天,塑料和不銹鋼為3天,硬紙板24小時,銅製品表面為4小時。文章說,新冠病毒的活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僅在表面上檢測到病毒並不一定意味著那裡有足夠的病毒使人生病。”

美國疾控中心的簡報說,與非多孔表面相比,新冠病毒在多孔表面明顯且相對較快的喪失活性可能是由於孔內的毛細作用和更快的氣溶膠液滴蒸發所造成的。在典型的室內環境條件下,在常見的非多孔表面如不銹鋼、塑料和玻璃上, 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在3天內(72小時)可降低99%。

誤導民眾?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任何一位主流科學家或流行病學家公開質疑新冠病毒可以“物傳人”。據中國官方的新華社1月18日的報導,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新冠病毒通過“物傳人”更容易引起疫情。新華社援引他的話報導說,“相比受到人感染,受到物感染的病毒量不同,病例容易出現無症狀感染或輕症感染,往往發現不夠及時,可能引發新的疫情。”

中國國家郵政安全監督管理局1月16日發通知,要求嚴防境外疫情通過郵寄渠道輸入。通知要求,“按照精準防控、提級管控的相關要求,制定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進口郵件快件疫情防控處置方案;減少從境外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郵購、快遞物品。”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建議,收到境外郵件或物品時,要正確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和交流。盡可能在固定地點取件,實現無接觸交接。

但布羅德研究所研究員曾昱嘉表示,不把正確的防疫信息告訴民眾、誤導民眾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強調冷鍊和國際郵件意味調查人員沒有找對地方。如果你不從正確的地方尋找感染源,你怎麼來保護社區?”她反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