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立新疆集中營,迫害其他宗教,隱瞞新冠疫情,盜竊加密貨幣,強推港版國安法等種種事實遭到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的連續炮轟,美國司法部長巴爾星期四(7月16日)更是對中國的種種做法發出了的激烈攻擊,令人思考認為演講是不是全面討伐中國的冷戰檄文。
巴爾星期四(7月16日)在密西根州杰拉爾德·福特總統博物館的一場演講中說:“為使競爭場地有利於自己,中國的人民政府把掠奪性而且經常是不合法的戰術掌握得爐火純青:貨幣操縱,關稅,替代,國家主導的戰略投資和收購,盜竊與強制轉讓知識產權,國家補償,傾銷,網絡攻擊和工業間諜。”
他說,中共正在以全社會的方式發動經濟閃電戰,試圖取代曾有世界“民主兵工廠”之稱美國的領導地位,以使中國成為世界“獨裁兵工廠”。
背後的戰略考量
政治分析人士認為,巴爾這次演講並不是個人即興之作,而是反映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戰略思考。
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談及了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和全球野心。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克里斯·雷(Chris Wray)則在一次演講中合併中共如何通過邪惡甚至是違法的行為來追求其野心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將在下星期總結美國和自由世界面臨的危險。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Walter Lohman)對美國之音說,雖然美中關係一直是我們多次選舉的主題,“但現在並非美國的政治體制導致了與中國的衝突,而是中國的政治體制,以及中國人對待包括我們內部的其他國家利益的侵略性”。
他說,公認政府與往屆政府劃分更加確定要直接應對中國的這一威脅。
他還對美國之音說:“這也是向北京發出的一個信號,即美國正在應對一些對我們的安全和評估的長期威脅,而這些威脅在過去沒有得到充分解決。”
華盛頓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戴博(Robert Daly)認為,巴爾部長的這番言論指出說服美國中國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威脅,中共是包括新冠狀疫情內部的一些美國主要問題的根源。
他說,“中國是美國在地緣戰略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而且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的很多批評都是正確的,而且早就該這麼做了。”
中國問題專家,前白宮官員包道格(Douglas Paal)對美國之音說,巴爾演講還希望“讓人們對任何與中國做生意的人產生懷疑,希望減少與中國的業務往來,拒絕給中國機會,同時把工作和機會還給美國。”
冷戰會否重演?
巴爾部長的演講中指出,美國對中國“全球野心”的回應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他指出自由世界用有一個“自己的全社會方式”,讓公共和私營部門在保持必要的分工的同時能夠共同合作來抵抗制控制,贏得掌握全球經濟制高點的競爭。
在紐黑文大學東亞安全中心主任麥考密克(Brett McCormick)教授看來,巴爾的這番言論似乎預示著一場冷戰或類似冷戰的到來。
他對美國之音說:“自由世界採取'全社會'的方式'贏得爭奪制高點的競爭',就像'美國以前做到過的'一樣,這是對冷戰的明確召喚。”
他還表示:“中國人反對美國超越這種'冷戰思維',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也同樣意識到冷戰,甚至更引起冷戰。”
麥考密克還擔心這種要求新冷戰的呼聲可能很容易升級為更直接的衝突。
不過包道格則認為,由於冷戰時期和現在的結構性差異,一場新冷戰不可能出現。但他也說,華盛頓的領導人似乎是在創造一種冷戰交替。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庫珀(Zack Cooper)則認為,這更像是中國與大部分民主國家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冷戰的重演。
這位前美國國安會和國防部官員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曾經的冷戰時期,我們的經濟體系基本上是獨立的。但在這場競爭中,我們的體系相互交織,甚至出現脫鉤,也將是一個更加複雜的關係。”
他還指出,現在的中國與前蘇聯不同,“中國民主黨沒有一種在國外特別違反的意識形態”。
戴博則表示,“新冷戰”是一個誤導性的歷史類比,似乎是一個流行於媒體,政治和大眾想像中的短語。
中國的反應
中國外交部部長華春瑩在星期五(7月17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巴爾部長的演講是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污衊攻擊”。她還引用了蘇軾的一句詞來形容中國對這些“污衊”的應對:“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她指出美國部分人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並變本加厲地抹黑攻擊中國,並稱這種行為對美國自身和世界都造成了嚴重傷害。
華春瑩說,“中國從來無意挑戰或取代美國,無意與美國全面對抗”,“我們願意本著善意和誠意發展中美關係”。
參加過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副助理國務卿的福克斯(Michael Fuchs)告訴美國之音:“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美國需要務實有效的策略,而不是造成製造恐慌(fear-mongering)的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