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肉類食品需求的迅速上漲讓中國傳統的飼養場疲於應付。中國當局試圖在保證安全和價格低廉的同時增加產量。
*中國僅進口飼料*
1978年﹐美國肉類消費量是中國的三倍﹐而到了2011年﹐情況逆轉﹐中國消費了7100萬噸肉﹐是美國消費量的兩倍以上。
中國佔世界豬隻生產和豬肉消費的一半﹐至此基本保持自給自足的局面﹐消費豬肉的97%為國內自產。
中國過去一直進口飼料﹐而不是進口豬肉。世界大荳交易中的63%被中國購買﹐用於國內豬隻飼養。
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施耐德女士專門研究全球農業市場和農業發展。她說﹐中國沒有足夠的土地種植養殖肉豬所需的穀物﹐但他們希望發展出一個能夠滿足肉類需求的農業。
為了滿足需求﹐中國正在進行肉類工業的結構性轉型。
2011年﹐有500隻豬以上的工業化養殖場僅提供全部豬肉的四分之一。小型的家養以及飼養專業戶是中國豬肉的主要來源。北京的目標是利用補償大規模養殖場的方式來穩固肉豬的生產﹐同時提倡對小型企業的合作管理。
中國的經濟學家已經在推動龍頭企業的產生﹐形成大規模農場參與小型農場供給鏈﹐並為他們提供生產實踐方面的指導。
*調整豬肉市場*
施耐德說﹐這個想法就是通過補貼這些公司﹐並有求他們和小型農場接觸﹐以便他們成為領導農業企業部門的力量﹐通過對小型飼養人員負責的方式﹐領導農村擴大發展。
美國肉類出口協會亞太地區副手總裁喬爾.哈格德說﹐2008年之前中國的肉類市場幾乎完全和世界其他市場脫節。
他說﹕“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對全球市場沒有影響﹐全球市場發生的情況也跟中國沒有關係。但是這種局面改變了”。
2008年﹐中國豬肉供應下降﹐部份原因是由於口蹄疫的爆發。這個情況導致國內生產的豬肉價格攀升。中國從而大量豬肉進口﹐結果導致世界豬肉價格破新高。
哈格德說﹕“如果中國進入國際市場﹐僅僅收購10萬噸豬肉﹐就會對世界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他還補充說﹐任何豬肉生產國都會在未來幾十年間持續關注中國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