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大學全球衝突與合作中心主任謝淑麗(Susan Shirk)教授曾經在1971年作為美國學生代表團的成員受到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接見。星期三在紀念尼克松訪華40周年的一個研討會上被問及如何評價胡溫政權的是否功過時﹐謝淑麗表示﹐胡錦濤和溫家寶上台時意在對中國的改革政策進行一些調整﹐使之向老百姓的利益傾斜﹐因為改革開放發展到當時的程度﹐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開始拉大﹐社會保障體系也被破壞。
*謝淑麗:歷史不會對胡有很正面的評價*
謝淑麗認為﹐胡溫執政之初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和使市場改革可以持續的政策平台是對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這些目標並沒有實現。相反﹐精英階層得到的政策好處越來越多。她認為﹐這種結果與胡溫這兩個領導人的個人風格也有關係。
她說﹕“這兩位領導人看起來都不願意施加個人的權威。需要承認的是﹐中國的集體領導機制不鼓勵個人這樣做。胡錦濤的地位與其他領導人是平等的﹐只不過他站在首位。我認為﹐在評估胡錦濤執政期間取得的成就時﹐歷史不會對他做出很正面的評價。”
不過﹐這位前負責東亞與太平洋問題的副助理國務卿表示﹐台灣問題是胡錦濤最大的政績。
她說﹐胡錦濤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特別是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力圖爭取台灣人的民心﹐以和平的方式將台灣融入到大陸的經濟體系中來﹐通過這種方式試圖防止台灣走向台獨﹐並最終實現統一。
*李侃如:推動對台政策發生根本性改變*
華盛頓研究機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侃如(Ken Lieberthal)對胡錦濤在台灣問題上的處理給予更高的評價。
他說﹕“在2005年﹐他推動對台政策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為馬英九2008年當選總統打下基礎﹐增加了他當選的機會﹐當然這是可以爭辯的。”
在經濟方面﹐曾經擔任過克林頓總統的特別助理﹑亞洲政策資深主任的李侃如認為﹐胡溫執政期間﹐包括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速發展。但是他們卻沒有對經濟體系做出必要的改革。他認為﹐過去10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他們的前任領導人的改革政策的結果﹐他們享受了這些政策的成果﹐但是沒有把改革向前推進。
*胡溫任內中國發生了關鍵的改變*
在歷史學家如何評這一屆領導人的問題上﹐李侃如認為﹐他們會把過去10年看成是中國發生了一個關鍵改變的時期。這個改變就是﹐在胡溫任內﹐中國的一些利益集團的勢力擴張到使整個體系失去平衡的地步。他認為﹐這是值得憂慮的。
哈佛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鄧小平的傳記作家傅高義(Ezra Vogel)認為﹐胡溫的政績主要體現在致力於在沿海和內陸地區之間實現新的平衡。
他說﹕“這個政策反響很好﹐也是適當的。在一開始﹐大家都在推動沿海地區的發展﹐現在則努力在內陸地區搞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道路和鐵路﹐把更多的資源用在農村福利並減免稅收﹐這些都受到歡迎。”
這位著名的社會學家認為﹐胡溫失敗的地方在於沒有有效的遏制腐敗以及在對外政策上沒有及時的發揮主導權﹐儘管方向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