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林毅夫在香港表示﹐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諸多扭曲現象。如果能夠糾正這些失衡﹐中國可以繼續維持至少20年的高速增長。
林毅夫11月2日說﹐貧富差距擴大﹑儲蓄和消費失衡以及過高的貿易盈餘﹐是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為保持高速增長而付出的巨大代價。
林毅夫在香港科技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利用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主攻勞動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同時在利用較低成本引進技術以及通過資本積累實現產業升級方面做得非常成功。這也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領先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的根本原因。
*資本配置 嚴重扭曲*
不過﹐以“比較優勢”理論見長的林毅夫指出﹐中國的發展策略也造成了資本配置向大型國有企業傾斜的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正在威脅中國的持續增長。
他說﹕“中國的比較優勢仍然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一般來說﹐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集中在農業﹑農村家庭﹑中小型企業和服務業。但目前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和農村家庭獲得金融服務的難度很大。其結果就是這些部門的增長受到抑制。”
林毅夫認為﹐改革對大型國有企業過度的政策傾斜﹐為民營部門創造增長空間將有利於提昇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的關鍵。
他說﹕“我們知道﹐富人的消費傾向低於窮人的消費傾向。我們還知道﹐企業的消費傾向更低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收益的大部份不會用於消費﹐而是用於投資。這也是中國儲蓄率如此之高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儲蓄的一大部份仍然是來自企業。”
*高速增長 至少可保持20年*
雖然中國經濟轉型面臨諸多瓶頸﹐但林毅夫認為中國可以保持至少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
林毅夫說﹐中國在2008年時的人均收入大體相當於美國的五分之一。而1951年的日本﹑1975年的台灣和1977年的韓國也都處在這個水平。上述三個亞洲經濟體都在這個起點上成功完成了經濟轉型﹐並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裡將人均收入提昇到美國的50%到65%。
他認為﹐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可以消除金融﹑能源和貿易領域的扭曲﹐充份釋放民營中小企業的活力﹐中國經濟應該可以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這意味着﹐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前超過美國。
*調整增長模式 勢在必行*
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在去年達到4千美元。一般認為﹐一國經濟水平達到這個標準後﹐即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此後﹐繼續通過投資來維持增長將變得越來越不可行﹐調整增長模式勢在必行。
有學者認為﹐和已經完成轉型的韓﹑日等國相比﹐中國面臨人口紅利缺失﹑投資效率低下﹑研發和創新滯後﹑環境惡化以及政治改革遲滯等一系列獨特問題。因此﹐這些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亞洲經濟體的發展軌跡能否在中國複製﹐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