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美國得益於“中國製造”?


中國對外運輸出口港之一
中國對外運輸出口港之一

舊金山聯儲銀行在最近公佈的研究中說﹐美國人購買中國製造商品的開支實際上大部份花在了美國企業身上。這項研究還指出﹐儘管中國商品充斥美國﹐但事實上﹐美國人用於購買中國商品的開支非常有限。

舊金山聯儲銀行的經濟學家巴特‧霍賓和加利納‧海爾主持的這項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美國人購買中國商品所花的錢﹐有多少是中國製造環節的實際成本﹖其次﹐美國人日常消費的中國商品究竟佔總消費多大比例﹖

兩人在綜合分析了美國人口普查局﹑美國勞工部以及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過去一年的貿易數字後得出結論說﹐美國人在購買中國製造商品上每花一美元﹐就有55美分是花給了美國企業。而且﹐“中國製造”其實只佔美國居民個人消費支出(PCE)的2.7%。

這個研究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對美國出口急劇攀升後﹐大多數美國人漸漸情願或不情願地接受了“中國製造”無處不在的事實。

2007年﹐路易斯安納州的一位財經記者特地就這個話題寫了一本書﹐叫做《一年不用中國貨》(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結果她發現﹐一般人在美國過日子不用中國貨實在很難。

不過﹐華盛頓貿易咨詢公司全球貿易夥伴(Trade Partners Worldwide)的總裁勞拉‧鮑夫曼女士告訴美國之音﹐舊金山聯儲的調查結果並不稀奇。

她說﹕“這項研究查看的是中國商品運到美國後﹐涉及美國企業的附加值﹐比如在港口卸貨﹐從批發商運到零售商﹐然後還有倉儲﹑營銷等諸多環節。其實﹐這項研究還有不足之處。也就是說﹐研究假定貨物在運到美國口岸之前全部附加值屬於中國製造商。但事實上﹐在生產過程中美國企業也享有部份附加值。”

以iPhone為例。2009年﹐iPhone在中國的製造成本是179美元﹐運到美國後零售價5百美元。但在這179美元的成本價格中﹐在中國的組裝成本只有6.5美元﹐其餘172.5美元則是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其他地區的零部件製造成本﹐其中也包括美國製造部件的10.75美元成本。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的貿易和工業研究員迪克‧南托對美國之音說﹐如果把住房和服務消費計算在內﹐美國人用於消費中國商品的開支非常有限。因此﹐舊金山聯儲銀行有關美國人消費只有不足3%用於中國商品的結論並不誇張。

他說﹕“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食品幾乎沒有甚麼是中國來的﹐住房也不是﹐我是指每月支付的房貸和房租費用。這可是很多美國人消費的最大部份。汽油也不是中國的﹐汽車也不是。只有在小一點的日用品和個人用品方面﹐中國製造的比重才開始增加。”

舊金山聯儲銀行的調查也顯示﹐在鞋類和服裝上的花銷上﹐中國製造的比例高達36%。

2010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了3650億美元的商品。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不到一千億美元。

全球貿易夥伴總裁鮑夫曼女士認為﹐舊金山聯儲銀行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人們重新審視美國對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

她說﹕“貿易逆差本身沒有甚麼意義﹐雙邊貿易逆差更加沒有意義。貿易逆差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以美中貿易來說﹐美國人儲蓄率過低就是雙方貿易逆差形成的一個很大原因。”

此外﹐全球貿易夥伴作出的統計顯示﹐由於中國進口在供應鏈下游為美國企業產生的附加值﹐雙邊貿易至少在美國本土創造了1百萬個就業機會。

國會圖書館的貿易和工業專家南托不同意這種看法。


他說﹕“我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尤其是中國仍然在使用匯率操控和出口補貼等措施對雙邊貿易進行人為的干預。”

舊金山聯儲銀行的經濟學家霍賓和海爾在研究中指出﹐由於中國企業的製造成本在中國輸美商品中所佔比例如此之低﹐因此中國目前高居不下的通脹率對美國商品價格的傳導作用相當有限。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