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國長江中下游旱情愈發嚴重﹐甚至影響到上百萬人口的飲用水。誰是“罪魁禍首”﹐是人為因素﹐還是全球氣候異常所致。
人口2300萬的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已經開始受到長江中下游50年來大面積嚴重旱情的影響。
人民日報的消息說﹐上海居民已經發現自來水開始變鹹。據上海供水管理處的負責人介紹﹐這一輪鹹潮已經持續7天﹐預計還會持續下去。鹹潮是由於海水倒灌﹐進入水位降低的長江上海段形成的。這種情況在初春和冬季常見﹐但在今年嚴重干旱的夏季卻非常罕見。
過去5個多月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量普遍低於往年40-60%﹐有的地區不足往年的20%。長江中下游河水水位比去年低6米。
中國氣象局說﹐中國主要產稻區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和上海的平均降雨量為1954年來的最低點。長江支流上約1400座水庫低於可灌溉的水位﹐這些地區的650萬畝農田缺少灌溉水﹐旱情嚴重。中國商報星期四的報導說﹐由於無法播種夏糧﹐湖北和湖南的一些農民放棄了他們的農田﹐到城裡打工。
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幾十年來最嚴重旱災﹐是甚麼原因造成的﹖有人認為﹐長江上建造的三峽大壩對附近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性影響﹐因此帶來異常的氣候情況。北京的獨立分析人士殷德義說﹐三峽大壩建成後導致的問題﹐有目共睹。
殷德義說﹕ “三峽大壩自從建成之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直都出現一些異常。這幾年三峽所影響的﹐就像2008年那場大雪一樣﹐導致南方的交通癱瘓。這種氣候的反常﹐讓人們感覺肯定有甚麼原因”。
不過也他承認﹐目前沒有科學依據來證明或排除三峽大壩誘發了這場罕見的大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說﹐一個小小的三峽工程不足以引起這樣一個大範圍的氣候異常情況。但是中國當局最近公開承認﹐三峽工程在移民安置﹑生態環境保護和預防地質災害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據中國媒體報導﹐為了緩解長江中下游的旱情﹐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日前再次加大三峽水庫的下泄流量﹐從每秒1萬立方米增加到每秒1.17萬立方米。不過由於三峽水庫的蓄水量在大型水庫中不算多﹐即使持續加大泄水量﹐也很難全面緩解中下游地區的旱情。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也承認﹐三峽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