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號,“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正式宣布成立。不到一天的時間,該組織發佈在推特頁面、由來自八個民主國家兼歐洲議會的議員代表聯合製作的不到兩分鐘的視頻即收到30多萬的點擊,同時,位於歐洲東北部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跨黨派議會代表也即刻宣布加入聯盟。
“這一組織的成立和存在就是要讓真正代表民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的議員們,能夠向其所在國政府明確無誤地闡述,目前對自由世界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而且民主國家陣營必須要拿出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來應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發言人阿姆斯特朗(Sam Armstrong)從倫敦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的時候說。
該組織在聲明中指出,面對來自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的挑戰,過去很多國家都是孤軍奮戰,往往從各自國家利益出發,而這些年來同中國之間發展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民主國家的價值和原則往往被置一邊。在共產黨政府對內施壓、對外毫不掩飾其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影響力、同時對民主國家的體制和價值構成越來越嚴重威脅之際,各國之間必須要聯手,共同抵制中共,協調策略、步驟。來自中共的挑戰,其嚴重性不僅僅是某一屆政府、某一個黨派能夠單獨對付的,必須要從長期、跨黨派、跨越國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伴以相應的戰略。
來自德國議會的代表邁克爾.布蘭德(Michael Brand)說:“這一挑戰觸到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
來自日本的議員山尾志櫻裡(Shiori Yamao)說:“我們一度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帶來的願景跟現實相差太遠。”
“我們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會日益開放,但事實並非如此,” 來自瑞典的議員伊麗莎白.拉恩(Elisabet Lann)說。
加拿大議會代表約翰.麥凱(John McKay)指出:“世界希望、也需要中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成員;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深厚、古老傳統和文化、兼產業精神的國度。”
但是,“跨國議會聯盟”表示,絕不能允許任何一個國家將一黨獨裁凌駕於本國百姓以及普世人權之上。
該組織發言人阿姆斯特朗星期五對美國之音表示,該聯盟當中、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成員之間,原來就有很多聯繫,大約六個星期前,開始籌辦正式組建“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直接促使各國議會代表做出這一決定的,他說,是中國政府在新冠病毒這一危機爆發以及期間的作為、以及在香港問題上愈演愈烈的政策。
阿姆斯特朗表示,只要是民主國家的議員,都可以申請加入“聯盟”,前提是,該國議會必須要有不同的主要黨派的代表領銜、即每一個“國家隊”都必須是要由兩名跨黨派代表來擔任“領隊”。
美國隊的領隊是來自民主黨的參議員梅南德茲( Senator Bob Menendez )和來自共和黨的參議員魯比奧( Senator Marco Rubio )。
魯比奧發表聲明說:如何應對來自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及其試圖要重新規劃世界格局的野心,是我們整個時代所必鬚麵對的外交政策的挑戰。
梅南德茲說:基於尊重普世人權的理念,期待就北京所構成的挑戰,在關鍵議題上拿出具體的應對舉措,將這一議題向前推進。
長期與共產黨政權持不同政見的中國異議人士魏京生對美國之音表示:“多年來,我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跨國、跨黨派的聯盟,來抗擊中共。”
魏京生說,多年前就曾就此話題,同現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民主黨議員佩洛西( Nancy Pelosi ),和來自新澤西州的共和黨議員史密斯( Chris Smith )交談過。
在當前面對中共在國際間、包括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往往以收買的方式不斷擴大勢力範圍、弘揚其立場和觀點這一嚴峻形勢下,成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有其深遠意義,勢必有利於中國的民主進程。
為了捍衛和推動中國的民主理念和實施,魏京生在中國的監獄里以政治犯的身份渡過了將近20年的時間,於1997年流亡到美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此次聘請他作為人權事務顧問。
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政治學教授,長期關注中國局勢。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跨國議會聯盟“在理論上說是由很大潛力的。”
但是,要真正發揮影響力,各國政府必須要讓中國政府嚴格遵循國際準則。她說,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家的政府都熱衷於跟中國做買賣,在人權問題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這些國家裡的那些“專家們”在那里大放厥詞,說什麼對中國強硬“對我們自己帶來的危害比對中國帶來的危害還要大。”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從1990年代起即關注中國民主的英國保守黨前黨魁鄧肯-史密斯爵士(Sir George Iain Duncan-Smith)指出,抗擊中共勢力,使命維艱,且任重而道遠。唯有團結一心,方能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