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警惕美國智庫?北京限制海外機構獲取中國數據


在北京的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大樓 (2021年7月8日)
在北京的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大樓 (2021年7月8日)

近期美國等國家的海外智庫有關中國的報告,據報引起北京關注,因此限制海外機構獲取中國的數據。有學者認為,此舉將迫使海外學者透過外語數據庫了解中國,有可能加深外國對中國的誤解。有分析則認為,中國的數據庫根本未能反映實況,北京施加的限制影響有限。

警惕美國智庫?北京限制海外機構獲取中國數據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5:16 0:00

《華爾街日報》5月8日報導,中國當局最近數週加強針對專門從事信息收集的外國公司,例如審計、管理諮詢和律師事務所等企業,包括收緊海外用戶登錄中國的信息平台數據庫。

“中國知網”不再對外開放

中國主要數據庫之一、位於上海的萬得數據(Wind),近期已不再向海外客戶提供資料。中國國家網信辦也在今年三月通知相關的數據供應商,限制海外用戶獲取敏感資料,包括專利和各項統計數據。號稱中國最大學術知識網站的 “中國知網”隨即通知外國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稱它們對知網數據庫的訪問將受到限制,從4月1日起生效。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對美國之音表示,他注意到“中國知網”已不再對外開放。

莊嘉穎說:“以前你可以從海外進去(中國知網)直接搜索,調閱你要的檔案,當然你大學需要付費,不過現在至少在海外要進入中國這個數據庫閱讀和搜索的功能下架了。頁面顯示,現在沒有辦法進行搜索。”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表示,美國等國家的海外智庫近期發表的報告引起北京的警覺。有智庫基於公開資訊發表報告,觸及“軍民融合”(中國的民用研究和商業部門與國防部門之間相互促進,以提高中國的軍事能力))等中國眼中的敏感領域。

海外智庫報告觸及北京敏感領域

另一引起中國當局注意的智庫報告,則聚焦中國軍方如何獲取由美國公司設計,在台灣和韓國製造的先進製程晶片。

西方智庫和研究機構難以和中國企業和政府部門直接接觸,加上中國當局決策過程不透明,互聯網是他們獲取所需資訊的主要渠道。新加坡學者莊嘉穎說,除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不少投資者也會參考中國的數據庫,估計日後他們將更為依賴外語數據庫。

莊嘉穎說:“很多這類投資者都是根據這些商業數據庫的資料,包括某家公司的營業狀況,生意夥伴是誰等資料,作出投資決定。外國數據也許會造成偏向,由於資訊太少,更容易產生誤解,更容易有誤判。”

分析:中國數據庫普遍存在造假

外界也關注,新措施對於美中學術交流會否構成障礙。不過,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學副教授馮崇義認為,中國數據庫設限對於海外機構

肯定會造成影響,但是未必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尤其是故意造假的風氣在中國相當普遍,數據庫也不能倖免。

澳洲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副教授馮崇義
澳洲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副教授馮崇義

馮崇義說:“譬如說,某個省、某個縣制定了經濟增長目標後,它需要把數據給‘做出來’。我們耳熟能詳的是,在大躍進時期(當局下令)要畝產多少萬斤。最後是層層報上來,互相欺騙,(資料庫)存心造假的話,價值也就不高了。”

馮崇義認為,一些外語數據庫反而更能讓學者獲悉中國的真實狀況。

馮崇義說:“動亂的十年,中國坑害人權的狀況有多嚴重。(中國國內)有沒有任何一個人寫過當時侵害人權的情況?(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搞土改,殺了那麼多地主富農。有人寫過這些嗎?你參考外文材料或者當時外國記者當時的觀察,還有可能接近真實。”

馮崇義批評中國當局為封鎖信息來源付出了沉重代價。他說,長期缺乏準確可靠的資訊,加上難以進行正常的辯論,已影響到中國人的素質和社會發展。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