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後,新冠病毒開始井噴式攻陷美國各州。百年不遇的疫情來勢兇猛,美國的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措手不及,防護設施捉襟見肘已成常態。據不完全統計數據,公開表示需要獲得口罩捐贈的醫療機構便有800多家,而美國大約有6000多所醫院。
美國媒體廣泛提醒,希望公眾外出時佩戴口罩等物品遮蓋口鼻,“但是,最好不要購買外科口罩和N95呼吸器,因為這些裝置是前線醫護人員和緊急救援人員所急需的”,這是英文媒體常說的一句話。
華裔小企業家邱先生居住在加州的洛杉磯地區,擁有一家30名僱員左右的進口公司,主要從中國深圳進口服裝和廚具等產品。邱先生與南加州河邊縣政府人員洽談醫療捐贈合作事宜(2020年3月資料照)
三月以來,邱先生“暫時改行”了,領著員工致力於跨洋從深圳採購口罩、手套和防護服等,然後以南加州為中心,捐贈給全美的許多家醫院。
他告訴美國之音:“這相當於形勢所迫,我進入了另外一個行業。需要重新學習口罩的工藝和質檢,怕買到假貨……上次就買了一萬個假口罩,全報廢了。我寧願虧錢也不去坑人。”
邱先生每天都源源不斷地收到美國各地醫院的捐贈請求。
公司的發貨經理潔尼·樸說,她會根據上網查詢的資訊,判斷醫院的大致規模,確認收貨人信息,等等,然後根據自己認定的實際情況,給不同的醫院分配適當數字的捐贈物件,“小醫院少點,大醫院多點。查到一些不實信息時,我們也會拒絕捐贈”。
樸小姐還說:“我們還需要確認貨物被送到正確的人手裡,不會被用來銷售和牟利。”
到目前為止,邱先生已經捐贈給了全美三十多家醫院,主要集中在加州和紐約等重災區;口罩大概20萬件,手套10萬套,“貴些的防護衣不多,大概幾千件。”
三月下旬的一天,邱先生手機短信收到的求助醫院所在地,是位於北加州包括帕羅奧圖在內的數個城市,路易斯安那州的馬雷羅,馬里蘭州的伍斯特,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等等。
這些短信都清楚給出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聯繫人姓名和電話。
感謝的短信也來自各地。洛杉磯附近的一家醫院說:“你在做一件救人性命的了不起的事情。我們會親自來取,請告知地點和時間。”附上的照片是數名身披黑色塑料垃圾袋的醫生正在手術台前給病人做手術。
還有人附上一名醫生穿著半透明塑料袋的照片:“謝謝你!這是我一名醫生朋友在橙縣急診室的照片。不過,請不要傳播這張照片。”
邱先生告訴美國之音:“我最初決定要給美國醫院捐贈口罩時,在我的社交群裡發了一個通知,一名美國女士便主動給我提供了一些醫院名單,我就是這麼開始的。 ”
他說, 感覺“美國人非常厚道”,比如,一名德克薩斯州的受捐人士說:“我們沒有錢,但是,我願意飛到洛杉磯來,幫你們一起打包。”
邱先生的捐贈物品都來自中國深圳。由於新冠疫情導致航班減少,決定空運速度及其順利程度的物流至關重要。
物流代理公司的老闆汪小姐,就是邱先生在深圳的固定合作人。她為了支持邱先生這位老客戶在美國的捐助行動,以成本價辦理邱先生的捐贈貨物。
美國之音在北京時間星期二凌晨一點半致電汪小姐時,她還沒有下班。
她告訴美國之音:“我們公司幫助邱先生把貨物運出去。他大概三月份開始為美國的醫院捐贈防護物資。國內疫情結束以後,國外開始蔓延。我們以成本價幫助邱先生把他捐贈到各個醫院的醫護產品,以最快的速度運到美國。”
汪小姐說,最近國內到國外航班減少,而貨物很多,所以出貨“非常非常困難”;而且,郵件都是一些救援的物資,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都是國外缺的緊急物品, “我們物流堆積的貨物越來越多,成本也越來越高,有時需要包機,或者訂倉位等等”。
汪小姐說,由於疫情導致的實際航運問題,物流面對的貨量是從前的三四倍以上:“我們公司的人員本來就不多,所以困難更大。我們每天需要長時間工作,早上9點上班,半夜三四點才下班。邱先生的貨物甚麼時間走、走什麼渠道、如何降低成本,都是我來決定的。比方說,今天到了七萬個口罩,他會告訴我,多少發到哪裡。因為時區不同,他每天都這樣通過社交平台給我髮指令。”
汪小姐的流程表顯示,正常時期,貨物從深圳發到美國,三天就能到,“比方說,今天到貨,明天上網,後天就飛美國,三天可簽收……現在疫情原因,在我們公司要排隊兩三天,到美國要七到八天,比過去延誤三四天。現在大家都很急,所以邱先生的貨最快現在也需要七天”。
邱先生特別提到,他在深圳的一些供貨商知道他採購為捐贈之後,主動表示,願意無償提供一些貨物。
一位張姓老闆捐贈了兩萬隻口罩;一位姓蔣的老闆通過微信要求捐一萬隻口罩,表示要“獻愛心”。
他們都說,這完全是出於愛心,而不是為了給自己的公司揚名,所以婉拒媒體採訪。
有位供貨的老闆娘聽說邱先生在捐贈,當即拍闆說:“你用於捐贈的貨物我都只收你成本價。”
邱先生說:“我在國內的口罩、手套之類的供應商大約有10多家。他們明白我的用意之後,給我的價格都很低,基本用成本價幫我生產。”
這些鼎力相助的供貨商也會要求看到美國醫院發來的收條,以便確認邱先生的確在為醫院供貨。就是說,“儘管他們需要交房租、養家糊口,有生產成本,但是在疫情到來時,願意讓出銷售利潤,把優質產品讓出來幫助美國的醫院,”邱先生指出。
疫情之下,全美進入封城狀態。邱先生的員工也把工作轉移到了家中。
發貨經理樸小姐告訴美國之音,由於她負責貨物發送,目前家裡堆滿了公司的捐贈貨物:“今天,我們就會捐出6000件口罩給橙縣政府,然後由橙縣政府分發給當地的醫院。我們基本是與附近的縣市密切合作,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地方。現在,這個任務讓我們非常忙碌。”
樸小姐說,如果捐贈對像是本地的機構,公司就用自己的司機親自投遞,這樣可以節省投遞成本;而如果在外地太遠的話,那就只能通過郵遞公司了。
邱先生在陸續給一些醫療機構直接捐贈了一段時間之後,擔心繼續捐下去的話,資金會扛不住:“我於是想了個辦法,找到當地的一些縣政府,請他們花錢購買,然後分發到各家醫院;我們公司替他們免費採購,這樣,我們可以喘口氣。現在正開始合作的政府有南加州的河邊縣和橙縣,還有其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跟我們聯繫接洽中。 ”
“這相當於做義工,投入力量和時間。只要疫情沒結束,我還是會繼續下去,因為在能力範圍之內,”他說。
發貨經理樸小姐還指出,美國各級政府有的時候行事太慢,耽誤救人性命。她呼籲:“我們期待各級政府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流行病期間,政府各部門應該更加接地氣,對情況更了解,以便救到更多人。”
邱先生也表示,在與美國政府打交道之後,感覺他們的動作很慢,“民主國家的公務員行事很謹慎,而且公開透明。他們的老闆就是老百姓,受到成百萬上千萬人的監督,而不是聽命於一個人,因此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如果辦事不慎,連飯碗都保不住。因為我此前的捐贈記錄反饋非常好,地方政府才敢和我合作。”
“此前,有些地方政府採購到一些不合格的產品,開始不敢相信我。但是,我們捐出去的都是保證質量的產品,獲得使用醫院很好的評價,我把這些評價分享出去,獲得他們的信任,於是才開始合作,”邱先生對美國之音解釋。
最近兩天,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和《紐約時報》,分別報導了首都華盛頓地區和新澤西地區的在美華人,為美國醫院募集和捐贈口罩等防護物資的故事。
邱先生說,“很多華人都在行動”;見到醫生們為病人出生入死,“肯定是不忍心看到他們受到傷害”;儘管自己已經陸陸續續為美國醫院捐出了數十萬美元的物資,但是現在收到醫院的請求,仍然會繼續救助,絕對不會見死不救。
他說,他因此還跟美國一個地方政府官員開過玩笑:“如果你們再不行動的話,我們就破產了。”
在武漢爆發疫情的時候,邱先生從美國採購防護用品捐給武漢;後來,美國“淪陷”,他便“調轉了船頭”。
他說:“生活在美國這麼好的一個國家裡,我們也應該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尤其不能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