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美台TIFA促產業鏈轉移? “貿易北約”恐成中國下個噩夢


台湾总统蔡英文推特称美台贸易伙伴关系持续增长(蔡英文推特)
台湾总统蔡英文推特称美台贸易伙伴关系持续增长(蔡英文推特)
美台TIFA促產業鏈轉移? “貿易北約”恐成中國下個噩夢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48 0:00

美國與台灣於六月底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並達成十大共識後,中國的反應相對冷靜,並未對台灣祭出任何具體的經貿反制。分析人士說,TIFA會談釋出了美台攜手,推動部分供應鏈脫鉤中國的訊號,不利於中國。因此,中國若持續脅迫台灣,恐將催化包含台灣在內的民主國家結盟,甚至未來形成類似“貿易北約”的共同體,在經濟上圍堵中國,屆時那將會是中國的下一個惡夢。

美台關係再升溫,雙方近期透過TIFA會談深化經貿合作,但看在中共眼中,卻是台灣民進黨政府“倚美謀獨” 的最新招數。

因此,TIFA會談6月30日一落幕,隨即引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中共百年慶典上誓言要“粉碎台獨圖謀”的強烈反彈。官媒《艦船知識》雜誌更同步配合武嚇,具體描繪中共軍隊“武統台灣”的三大階段。

中國冷處理?

然而,除了一貫的文攻武嚇,中國兩週來並未對台祭出任何什麼實際的經濟脅迫手段。

分析人士研判,中國對台可操作的貿易籌碼本就不多,而且美中兩大強權即將重返經貿談判,再加上,西方民主國家近來所湧現的抗中聲量越來越強,都讓中國祇能“冷處理”,以免適得其反,催化台灣站隊美國或國際社會結盟對抗中國的趨勢。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主任多薩尼(照片提供:多薩尼)

蘭德智庫(RAND Corporation)亞太政策中心主任多薩尼(Rafiq Dossani)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對台軍售並沒有激起中國對台的具體制裁,進一步解讀美台TIFA會談,應也不會激起中國對台灣祭出強硬措施。但是,如果中國想表達不滿,有可能會退出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這將同時損害美、中雙方的利益,所以中國應不會大動作反應。”

時值美中重返談判的敏感時刻,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也是透過TIFA會談,一方面開啟美台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另一方面也打台灣牌,增加其談判籌碼,迫使中國讓步。

美台經貿關係正常化

多薩尼預期,美台TIFA會談帶來後續的政經影響可能超乎預期,因為,美台關係越來越像正常國家間的交流,即使美國堅持一中原則,但看來也不會再顧忌中國,而自我限縮與台灣的交流。

多薩尼說:“以中國的立場來看,引發北京干預的紅線更多是在外交和國防領域,而不是在貿易領域。換言之,美台關係在紅線以下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減少兩個實體之間的雙邊投資障礙,並不影響美台進一步發展實質關係。”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國際防務高級研究員何天睦(照片提供: 何天睦)

蘭德智庫另一位國際防務的高級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R. Heath)也同意,TIFA會談後,美台經貿關係出現了正常化的好兆頭,這代表在拜登政府主導的印太佈局下,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提高。在此前提下,中國動輒得咎,任何對台冒進的舉措既可能得罪美國、也可能引發台灣內部更大的反感。

何天睦說:“中國可以繼續透過網路騷擾、軍事恐嚇等慣用的伎倆,向台灣施壓。然而,這對在台灣贏得好感無濟於事,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使島上的人們更加憎恨中國。”

事實上,不僅美台關係升溫,台日關係也隨著日本三度捐贈台灣數百萬劑AZ疫苗而更趨緊密。日本副相麻生太郎近日甚至公開表態:如果中國武力犯台,日本可能聯合美國共同協防颱灣。

何天睦認為,拜登政府傳達出的訊息很明確,那就是,儘管受限於一中原則,美方將繼續與民主國家包括台灣建立友好的聯盟關係,也就是,“結盟打群架”,這是中國必鬚麵對的國際新常態。

TIFA促產業鏈脫鉤中國?

另外,部分分析人士認為,美台TIFA復談也釋出了美台聯手,加速產業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效應。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於TIFA會後透過新聞稿指出:“此時重啟TIFA貿易對話,有助於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爭取更關鍵的地位。”她期待,台美深化雙邊合作、累積善意和互信後,能成為未來洽簽雙邊貿易協議(BTA)的動能。

對此,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認為,受到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組已是趨勢,特別是不少產業鏈開始移出中國,他認為,這已經為民主國家籌組“經濟北約”奠下基礎。

謝田早於2018年就支持各國籌組類似“經濟北約”的聯盟,以抵制中共對外不公平競爭、竊取知識產權、或以經濟脅迫換取政治利益等“經濟霸權”的不合理行徑。他說,美國若帶領歐盟和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民主國家順利組成此一聯盟,“經濟北約”將是中國的下一個惡夢。

謝田向美國之音表示:“如果能夠進一步推動(經濟北約)的話,那這就是可以藉用產業鏈轉移、移出中國、移除中共這個趨勢,而在中國周圍地區的國家能形成新的產業鏈的分佈……中共跟各國都是敵對的,把(中共)這個魔鬼排除在外,其他國家形成新的產業鏈,就是一種經濟上的一種聯盟。”

他說,由於經濟結盟不涉及主權,台灣的參與不會受限。只不過,台灣經濟現在過度依賴中國,有超過四成的出口銷往中國市場,因此,若加入此一聯盟,可能引發中國報復,帶來負面的經濟衝擊。謝田因此建議,台灣盡快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分散外銷市場或做到出口多元化,以強化經濟競爭力。

不過,謝田強調,中國的經濟脅迫往往違反經濟和市場原則,力道和效應都無法持久,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近來杯葛澳洲紅酒、鐵礦、甚至龍蝦進口都成效不彰的原因。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史宗瀚(照片提供: 史宗瀚)

然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仍援引中國6月初通過的《反外國製裁法》指出,中國一旦祭出製裁,在中國經商的台商恐首當其衝淪為"政治犧牲品" 。

史宗瀚向美國之音表示:“台灣投資者在中國仍保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從經貿面來看中國很容易給這些台商,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壓力。”

英美智庫發起“貿易北約”倡議

在TIFA會談前夕,華盛頓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和英國保守派議員成立的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也提出了“貿易北約” (NATO for trade) 的倡議,和謝田教授所呼籲的經濟北約構想雷同。

兩大英美智庫呼籲,民主國家應成立“民主國家聯盟條約組織”(Democracies' Alliance Treaty Organization,或稱DATO)以對抗中國,如同“貿易北約”之共同體。

這兩家智庫指出,隨著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慣用經濟脅迫的手段來達到政治目標,例如,威脅西方民主國家不准在人權等問題上挑戰中國。英美的智庫呼籲,面對中國這種霸凌行徑,民主國家應透過DATO的籌組來反制。也就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員國若受到中國的經濟脅迫時,其他成員國將無條件對中國採取集體報復措施,如同北約組織(NATO)任何一個成員國在受到軍事威脅時,將會共同出兵抵抗一樣。此一倡議也歡迎台灣加入。

貿易北約的倡議尚未獲得官方支持,因此,蘭德智庫的多薩尼認為,此倡議的本質仍屬於美國對中談判的籌碼,最終目的在迫使中國做出貿易讓步。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劉德海(照片提供:劉德海)


而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劉德海則認為,WTO體制失效、爭端解決機制形同癱瘓、不具實質約束力是發起貿易北約背後的原因。劉德海告訴美國之音:“在世界各國政府乾預市場、經貿結構關係轉變的情況之下,西方的部分政策制定者渴望提出一個對中貿易的解決之道。”

"貿易北約"真能實現?

但中國官媒對貿易北約的反彈相當激烈,稱其為“充滿威脅和報復性的組織”、是西方自己搞的“小圈子政治”,以對付中國,搞脫鉤,部分評論還說,這是“西方鷹派找錯解決方案,不會得逞。”

劉德海指出,目前各國的主要經貿夥伴都是中國,因此,類似的脫鉤或抗中陣線非一觸可及。即使歐中投資協定遭凍結,但德、法這兩個主導歐盟的國家,近日與中國召開峰會,反映出部分歐洲國家仍不願讓人權爭議影響到其在中國市場的經貿利益,或妨礙到歐盟與美國的競爭態勢。

劉德海說:“德國在重要的汽車工業失去了霸主地位,原先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輸出國,卻在去年於中國市場被日本Toyota(豐田)超越,日系汽車銷售量均走上坡,唯有德汽是往下走的。換言之,德國總理梅克爾為了保住她執政的資產、歷史定位,正走在譴責中國壓迫人權與擴大對中貿易的鋼索之間。”

不過,他也說,歐盟追求“戰略自主”,且在歐美共同維護政經利益的前提下,對中國仍具有不確定性。

(美國之音記者黃麗玲對這篇報導亦有貢獻)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