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7日是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署69週年。 1953的這一天,美國領導的聯合國部隊、朝鮮和中國的軍事指揮官們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在朝鮮半島1950-1953年間的這場戰爭中,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出兵支持朝鮮,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出兵保衛韓國。
韓國當時拒絕簽署停戰協定。那份協定雖不是正式結束戰爭的和平協議,但為朝鮮半島熄滅了戰火。自那以後,朝鮮半島雖不見熱戰,但緊張局勢持續至今。
上週,中國官方紀念《朝鮮停戰協定》簽署69週年以及被其稱作“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在新浪微博上,一段被配以#69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話題標籤的視頻被眾多官方賬號轉發,其中包括共青團中央。該話題標籤已吸引1309萬瀏覽量。
這段29秒的視頻中稱:“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上述說法具有誤導性。
事實上,美國並非這場戰爭中的侵略者。 1950年6月25日,蘇聯支持的朝鮮突然全面入侵韓國,朝鮮戰爭由此爆發。當時,大約七萬五千名朝鮮人民軍士兵從北跨過劃分朝鮮半島“三八線”,進軍韓國。
從20世紀初至二戰結束,朝鮮半島一直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美國提議暫時沿北緯38度分割朝鮮半島——蘇聯佔領半島北部,美國占領半島南部。
1948年,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ROK)宣布成立,首爾為其首都。 1945年被美軍帶回韓國的李承晚由韓國的製憲國會選舉為韓國總統。
同年,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宣布成立,平壤為其首都。朝鮮現任領導人金正恩的祖父、莫斯科扶持的金日成成為朝鮮的最高領導人。
金日成以共產主義獨裁的方式統治朝鮮,李承晚統治韓國的方式也越來越威權主義。當時,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並宣稱自己是統一的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領導人。
“小規模的邊境衝突當時很常見,”美國歷史頻道網站(History.com)寫道。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有近1萬名朝鮮和韓國士兵在這些衝突中陣亡。”
在平壤發動入侵的當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82號決議,要求朝鮮“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以及“立即將其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該決議被朝鮮忽視後,安理會通過第83號決議,要求聯合國成員國幫助韓國“擊退武裝攻擊及恢復該區內國際和平與安全”。
安理會第84號決議授權成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司令部,幫助韓國武裝擊退入侵的朝鮮軍隊。除美國和韓國外,當時有包括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土耳其和埃塞俄比亞在內的15個國家加入這支由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統領的聯合國軍。
“儘管一直好戰且魯莽的韓國總統李承晚的行為有很多值得批評的地方,但在1950年6月25日那一天,他是被弄得措手不及的那一位——如果沒有美國的迅速乾預,他可能會被(入侵的朝鮮軍)驅逐下台,”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的前特別助理道格·班多(Doug Bandow)在2020年發表於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文章中寫道。
根據歷史頻道網站的說法,“朝鮮的入侵讓美國官員感到震驚。”
在歷史頻道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記者傑西·格林斯潘(Jesse Greenspan)寫道,朝鮮入侵之際,正與蘇聯處於冷戰中的美國當時的地緣政治重心是歐洲。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已顯得不太願意插手朝鮮半島的事務。
“(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年,美國從韓國撤出了最後剩下的一批駐軍,” 格林斯潘寫道。
“那年1月,美國國務卿迪恩·艾奇遜(Dean Acheson)發表的一次講話中將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的防務範圍之外,”格林斯潘補充道。
但朝鮮的入侵讓美國的態度發生轉變。
“如果我們置朝鮮半島不顧,蘇聯將繼續前進,一塊又一塊地吞併亞洲,”時任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說。
解密的蘇聯歷史檔案顯示,當時的蘇聯獨裁者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給金日成“開了綠燈”,允許他進攻韓國。
現已解密的斯大林在1950年8月27日發給時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克萊門特·戈特沃德(Klement Gottwald)的一份電報進一步揭示了這位蘇聯獨裁者當時的想法。
“很明顯,美利堅合眾國目前正因遠東事務而從歐洲分心,” 斯大林寫道。 “這不是給了我們在全球力量平衡中的優勢嗎?無疑就是如此。”
在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發表的一篇評論這份解密電報的文章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金東吉(Donggil Kim)和美國佐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威廉·斯圖克(William Stueck Jr.)寫道: “斯大林顯然對中國干預朝鮮半島戰爭抱了很大希望。斯大林向戈特沃德評述了在‘中國被拉入…爭取朝鮮半島自由的鬥爭中’的情況下,他所認為的朝鮮戰爭的結果。”
“看上去,斯大林想通過朝鮮戰爭達到的目標依賴於中國的出兵干預,他認為中國的干預不僅會讓美國陷入亞洲衝突的泥沼,還會削弱美國的整體地位和影響力。”
隨著美國帶領的聯合國軍把朝鮮軍隊擊退至三八線以北,並越來越接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當時獨裁統治中國的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派遣數十萬名中國士兵跨過鴨綠江,幫助朝鮮作戰。
“蘇聯在戰爭之初支持朝鮮,給它提供武器、坦克和戰略建議。但中國很快成了它最重要的盟友,派遣士兵赴朝鮮作戰,以免衝突蔓延到自己的邊境,”《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2018年寫道。
歷史學家們至今仍在爭論毛澤東決定乾預朝鮮戰爭的動機——安全方面的考慮,取悅斯大林以鞏固新建立的共產主義政權,回報朝鮮在國共內戰時期的幫助,共產主義理念以及中國自己的擴張主義傾向,等等。
中國軍隊當時成功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節節撤退,但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中國官方數字一直稱不到20萬名中國士兵在朝鮮戰爭中喪生,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歷史教授布魯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援引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官方機構的檔案,他估計約有90萬中國士兵在那場戰爭中喪生。 (其他的估計數字可在這裡查看)
在美國帶領的聯合國軍被迫後撤之後,杜魯門政府不願再被進一步捲入這場遠在亞洲的戰爭,“放棄了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並表示願意與(中朝)共產黨政權談判,”History.com的格林斯潘寫道。
麥克阿瑟尋當時要求杜魯門政府允許他向中國和共產主義發動“全面”反攻,但遭到拒絕。杜魯門最終以麥克阿瑟違抗命令為由將其撤職。 “我們正在努力防止一場世界大戰,而不是挑起一場世界大戰,”杜魯門在解釋他的決定時說。
停火談判在1951年7月開始。因戰俘去向等問題,停火協議歷時兩年後才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