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在台灣 疫苗比COVID-19殺死更多人?錯誤 


台灣新北市一名市民接受注射疫苗。
台灣新北市一名市民接受注射疫苗。
在台灣 疫苗比COVID-19殺死更多人?錯誤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7:34 0:00

10月13日,由法輪功資助的新唐人電視台報導了COVID-19疫苗接種者中死亡案例的情況。該報導暗示,疫苗的殺傷力比COVID-19更大。

“在台灣,接種COVID-19疫苗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死於病毒本身的人數,” 記者蒂凡尼·梅爾(Tiffany Meier)說。

“台灣衛生當局表示,截至週一(10月11日),接種疫苗後死亡人數達到865人。而死於該病毒的人數為845人。”

報導中展示一張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製作的表格的截圖。表格中顯示,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後,有652人死亡;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有184人死亡;接種台灣自主研發的高端疫苗後,有26人死亡;接種輝瑞/生物科技疫苗後,有3人死亡。

報導中有關疫苗可能比COVID-19殺死更多人的暗示是錯誤的。這份報告沒有交代重要的背景,過度簡化數學原理,並忽視了顯示疫苗安全有效的大量科學證據。

除了從4月下旬開始一度出現病例激增之外,台灣在採取公共衛生措施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基本上控制住了這種疾病的擴散。在台灣,COVID-19確診病例和相關死亡病例的數字非常低,特別是與疫苗接種人數相比。

首先,新唐人報導中引用的數字並不是疫苗引發死亡的可靠證明。這一數字來自台灣CDC建立的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根據台灣CDC網站介紹,該系統所收集的事件為“接種疫苗之後任何時間,通報者主動通報因懷疑或無法排除與疫苗施打相關之任何事件。”

該報導使用的VAERS系統數據並不是確認與疫苗相關的死亡案例。台灣CDC網站對於該系統的介紹中第一段就說明了一些重要的注意點:

“這些通報事件時序上發生於疫苗接種之後,但不表示為接種疫苗所致…不良事件通報數本身不能解釋或用於得出疫苗相關問題之存在與否、嚴重程度、頻率或發生率的結論,且應在其他科學資訊的背景下進行解釋。”

簡而言之,該系統所收錄這些接種者自主通報的不良事件,在有人能夠調查清楚疫苗接種和不良事件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之前,它們只能是被懷疑可能與疫苗有關的不良事件。

該系統所報告的並不是已被證明是接種疫苗所造成的死亡。

屍檢報告已一再顯示,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人被發現是死於先前存在的疾病或慢性病。

第二,台灣地區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數明顯多於COVID-19確診人數。若接種疫苗真的比COVID-19更危險,那麼VAERS報告的疫苗接種後死亡人數應該會遠遠超過COVID-19的死亡人數。

根據台灣CDC的數據,截至10月19日,台灣已確診16,343例COVID-19病例,其中已確認的死亡病例為846例。

相比之下,台灣2360萬公民中有1540萬人接種了一劑疫苗,近600萬人接種了兩劑疫苗。大約65%的台灣人口至少部分接種了疫苗,25%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

但儘管如此,傳染病研究人員、著名的反疫苗倡導者羅伯特·馬龍(Robert Malone)抓住了這篇有關台灣疫苗接種後死亡情況的誤導性報導,辯稱“接種低死亡率國家(如非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將導致死於疫苗的人多於死於疾病的人。” 馬龍稱自己是輝瑞/生物科技疫苗和莫德納疫苗所使用的mRNA技術的發明者。

他暗示,對年輕人來說,疫苗可能比感染COVID-19更危險,他建議只為非洲的老年人接種疫苗。

自10月12日以來,這條推文已經被轉發了近12000次。

然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的數據顯示,未接種疫苗的人死於COVID-19的可能性是接種疫苗的人的11倍。接種疫苗的人的感染率和住院率也明顯更低。

關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管控COVID-19感染率方面的表現,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台灣相對較低的感染率和死亡人數可以歸功於其強有力的大流行病應對措施和公共衛生系統。台灣的單一付費制全民健康保險體系覆蓋到每一個公民,一直在全球的健保體系創新度指數排名中名列前茅。台灣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在同行評議的科學月刊《自然-免疫學》上撰文稱,抗擊COVID-19的“台灣模式”來自抗擊2003年抗擊SARS疫情的經驗。

他說,及早對旅行者實施隔離,廣泛提供口罩(以及廣泛的口罩接受度),以及有助於追踪接觸者的強大的國民健康保險(NHI)數據庫,使得台灣能在大流行病早期就成功遏制病毒,從而幫助避免了其他地方實施的嚴格封鎖令。

然而,隨著4月下旬COVID-19變異株(包括德爾塔變異株)的出現,台灣出現了病例激增的情況,部分原因是疫苗短缺。

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Center For Global Health)主任池春暉(Chunhui Chi)指出,在4月份病例激增之前,台灣只提供了40萬劑疫苗。

池春暉認為,只有台灣才會面臨的一個“疫苗採購障礙” —“中國因素”— 是重要因素。

將台灣視作自己的一個省的北京據稱試圖阻撓台灣採購外國疫苗的努力。另一方面,台灣則拒絕接受來自北京的疫苗。隨著感染人數的激增,台灣被推入了半封鎖狀態。

儘管如此,在新限制措施、加強檢測和遵守包括口罩規定在內的其他措施後,台灣控制住了病例的激增。 8月15日,台灣報告當日沒有新的COVID-19感染病例。自那以來,台灣的疫情防控一直穩定。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