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週日(7月16日)表示,他將推動在即將出台的國防授權法案(NDAA)中納入一項修正案,以製裁中國涉嫌生產合成阿片類藥物芬太尼。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週日(7月16日)表示,她“渴望”與中國在共同感興趣的領域合作,包括為較貧窮國家進行債務重組,以及多邊開發銀行需先進行改革,然後才能考慮增資。
巴拉圭總統當選人聖地亞哥·潘尼亞(Santiago Pena)週六(7月15日)結束五天訪台行程,他表示,巴拉圭與台灣的正式關係比承認中國“更有意義”並稱自己為“親台派”,將更大程度地推動巴拉圭的經濟發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Matthew Miller)週三(7月12日)表示,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以“對抗中國共產黨不力”為由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傳票的舉措是無益的。麥考爾認為拜登政府可能偏離了對中國的制裁計劃。
美國總統拜登結束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NATO)峰會後,週四(7月13日)在北約新成員國芬蘭訪問,並在此與北歐五國領袖舉行“美國–北歐峰會”(US-Nordic summit)。更多北歐國家加入北約預計將更有效抗衡中俄在北極地區的擴張。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周三(7月12日)晚間發布消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董雲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成為中共二十大之後,首名在任上落馬的正省級高官。
台灣國防部表示,中共的空軍和海軍於週二(7月11日)在台灣南部和西南部進行了又一次大規模演習,出動了包括戰機、轟炸機和軍艦等,顯示北京方面持續對台北施加軍事壓力。
北京週二(7月11日)“強烈譴責”北約(NATO)對中國挑戰北約利益和安全的指控,並反對北約將足跡擴大到亞太地區的任何企圖。北約在聯合公報稱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
美中台三邊關係發展牽動台海局勢,在台海局勢緊張之際,近期台灣頻傳詆毀美台關係的虛假信息,包括“台灣在美國施壓下研發生物戰劑”、“美國撤離在台公民”及“美國在台協會(AIT)用址與學生搶地”,使台灣政府疲於澄清,疑為中共想達到特定目的利用台媒所做的新一波政治操弄。
據日本共同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安排週三(7月12日)在北約(NATO)峰會期間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舉行雙邊會晤。雙方最近一次會面是在今年5月的七國集團峰會上。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週二(7月11日)報導,中國將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規管措施,強制國內企業在發布相關係統前需先獲得許可證。知情人士稱,北京正“舉棋不定”,因為要在鼓勵本土公司開發這項革命性技術與對內容進行控制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於週日(7月9日)結束四天訪中行程,不過週六她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的舉動卻引發爭議,被批評為“外交失禮”。視頻顯示,耶倫在與何立峰握手時頻頻鞠躬,看似卑躬屈膝的態度引髮美國許多人士強烈不滿。
角逐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佛羅里達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週日(7月9日)表示,如果2024年贏得大選入主白宮,他將採取措施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PNTR)的地位。
據韓聯社報導,南韓觀光公社(旅遊發展局)週日(7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到5月,訪韓的日本遊客達66.6萬多人次,佔整體訪韓外國人的19.2%、佔比最大,顯示在日韓官方逐漸恢復友好後,兩國民間交流隨之升溫。
新西蘭總理克里斯·希普金斯(Chris Hipkins)週五(7月7日)表示,新西蘭將需要繼續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進行接觸,但在涉及挑戰新西蘭國家利益的領域,新西蘭將不同意北京的立場。
中國接待了兩艘此前從台灣和日本經過的俄羅斯軍艦到訪中國港口,預計這些軍艦在訪問期間將與中國海軍進行聯合演習,展示中俄兩國間持久的軍事合作關係。
經過為期兩年的審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本週二最終認可日本將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後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計劃。
國際商業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週三(7月5日)表示,由於在電動汽車領域日益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汽車品牌今年有望佔其國內市場汽車銷量的50%以上。這將是中國汽車製造商首次在中國、也就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掌握大部分市場份額。
據日本經濟新聞周三(7月5日)報導,在獲得聯合國核監督機構的批准後,日本政府計劃最快於8月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核污水排放入海。
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週三(7月5日)表示,香港對兩名澳大利亞居民懸賞是“不可接受的”,他們是被香港警方依據“港版國安法”通緝的8名海外民主活動人士的其中兩人。其中遭港警點名通緝、現居澳洲的許智峰發文稱,今日的香港“極端荒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