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刊《求是》星期一(12月16日)發表習近平文章,強調中共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動自我革命。幾乎同時,解放軍報連發四篇文章,呼籲黨內“集體領導”的重要性。有分析認為,黨報跟軍報“打擂台”,顯示習近平治下經濟疲軟和軍中腐敗等問題已經引發內部反彈,而他持續以高壓手段,壓制黨內不同意見的肅殺氣氛更與中共意圖營造市場寬鬆環境“拼經濟”的努力相互衝突。
台灣向美國採購的首批38輛M1A2T “艾布拉姆斯(Abrams)” 主戰坦克於當地時間星期一(12月16日)凌晨運抵位於北台灣新竹縣的陸軍裝訓部,將肩負北台灣的防禦重任。分析家認為,此款號稱 “地表最強” 的新型坦克將為台灣裝甲戰力帶來跨世代的升級。專家也認為,若將M1A2T投入中國軍隊可能登陸的 “紅色(警戒)海灘” 的防禦上,將大大提升台灣軍隊的生存機率。
一位長期活躍於中國市場、被外界視為“小粉紅”的台籍網紅,在改變政治立場後,於上週五(12月6日)發佈了一部新的紀錄片,曝光他以臥底身分記錄下中共基層統戰單位如何利誘台灣網紅的具體手段。
在台灣總統賴清德過境夏威夷,引發外界關注中國可能以軍演回應的背景下,台灣國防部週二(12月10日)指出,中國解放軍於星期一動用“數量驚人”的各式艦,部署到台灣東部海域、甚至遠至西太平洋,對台威脅程度,超過近年來歷次軍演。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ssad)遭反政府武裝推翻,在中國成為微博熱搜話題,有網民翻出阿薩德去年訪問中國,參觀杭州靈隱寺的照片,嘲諷他的倒台是“佛祖也保佑不了”,對於當時中敘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也有網民質疑,中國政府的投資是否又要虧了。
台灣總統賴清德於週五(12月6日)傍晚結束就任後首次出訪南太平洋三個友邦的行程,搭機返台。賴清德表示,此行彰顯台灣與邦交國及提供過境接待的美國關係“堅若磐石”。中國外交部則表示,對於美方執意安排賴清德“過境”強烈不滿,並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多位旅外港人星期四(12月5日)在台北召開記者會,發布《自由香港宣言》,強調主權在民和消滅中共等五大憲法綱領。他們同時表示,從下個月起將發動海外"香港議會"選舉,接受全球香港人投票及參選,為爭取'真港人治港'邁出第一步。
南韓總統尹錫悅星期二(12月3日)深夜突然下達戒嚴令,雖然僅6小時就遭國會否決而解除,但這次風波仍受到同為亞洲民主政體的台灣各界的高度關注。分析認為,雖然台灣法律制度不同於南韓,總統無權獨自宣布戒嚴,但由於台灣也曾走過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因此對於這一限制人民自由的權力,仍感到格外警惕。
在聲稱要對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中國加徵關稅後,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最近還表示,要對意圖棄用美元的金磚(BRICS)國家加徵100%關稅,以捍衛美元的地位。分析認為,在中國國內經濟疲軟,且因大量出口過剩產能早已引發各國警惕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恐怕不易對抗特朗普的 “關稅大棒”。
中國國防部星期四(11月28日)證實,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遭到調查。今年較早時候,台灣媒體指出苗華為“軍中巨虎”。分析家認為,苗華中箭落馬,可視為習近平把反腐重拳指向解放軍工系統。
中國外交部星期三(11月27日)駁斥了英國《金融時報》早先有關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因涉嫌貪腐已遭調查的報導,斥之為“捕風捉影”。不過,董軍遭調查的消息還是在華文網絡引發熱議:部份中國網民以隱晦字眼在微博探尋此消息的真實性,並問“連續三任都進去嗎?” 在海外X平台上,早於兩週前就有傳言直指,中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遭調查後,他一手提拔的董軍也恐遭牽連。
第6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週六(11月23日)揭曉,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和影帝等多個主要獎項,都由中國電影人獲獎。獲獎電影由於涉及新冠疫情和同性戀等中國政府眼中的敏感內容,在中國無法上映。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有網民感嘆,台灣的金馬獎真的比較開放、包容。
中國吉林省一棟斥資5,000萬元人民幣興建的滑冰館,11月18日發生屋頂垮塌事件,引發輿論關切,而在此前僅三天,雲南一家剛開業的超市則是地板塌陷,導致顧客墜入下方的河道;分析師認為,儘管個案情節存在差異,但類似這樣的”、“豆腐渣工程”屢禁不止,凸顯出中國政府相關的監管效能,存在嚴重疏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8日在巴西里約熱內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與英國首相施紀賢舉行場邊會談。這是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問題導致中英關係惡化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面對面交流。然而,分析普遍認為,隨著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將重返白宮,英中關係修復的前景將受到美國政策的製約,恐難一帆風順。
美中兩國領導人秘魯峰會落幕,但更關鍵的看點是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未來將如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交手。分析人士說,習近平通過秘魯「拜習會」釋出的合作意願,更多是說給特朗普聽的,因為習希望兩國關係未來「高開高走」。不過,特朗普的強硬姿態、他籌組中的「鷹派」政府團隊都顯示,美中兩強關係未來恐仍是競爭、對抗大於合作,尤其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已是定局。
致力於維護全球中文作家言論和寫作自由的“獨立中文筆會”週五(11月15日)分別授予人在獄中的中國人權律師丁家喜和維權人士張海濤“第15屆劉曉波寫作勇氣獎”。獨立中文筆會秘書長張裕表示,頒獎不僅是給予兩人精神鼓舞,更要呼籲外界持續關注他們身陷囹圄的困境。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選前提及台灣應為自身安全“交保護費”的說法,凸顯台海局勢敏感。一位台灣國安高層官員對此表示,台灣高度重視自我防衛,在過去八年間,國防預算增幅達80.47%,未來也會持續強化美台合作及協調機制,建構更強韌的防衛。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在即,中國將如何應對並調整外交策略備受國際矚目。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2.0」時代的對華政策或將更為激進,中國可能採取“戰略收縮”,加強與日本、印度等近鄰國家的關係,並藉助歐洲各國對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感,推動中歐關係發展。然而,由於中歐長期缺乏互信,實際合作恐面臨挑戰。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星期五(11月8日)通過議案,批准未來三年地方政府新增舉債額度達6萬億元人民幣(約8300億美元),用於置換現有隱性債務。儘管這是近年來最大的債務化解方案,但規模低於市場預期,導致當天三大股指同步下跌,反映出投資人的失望情緒。市場觀察家指出,舉債用於化解債務與刺激經濟成長並不等同,未來地方政府能否拿出有效刺激措施尚待觀察。
美國2024總統大選星期三(11月6日)塵埃落定,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獲勝,不僅重返白宮,他所屬的共和黨還取得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或可望“完全執政”。分析家認為,基於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華圍堵政策,加上競選期間對華激烈的言辭,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可能進入新一輪震盪期。美國的盟友和最大競爭對手中國,都需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