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當局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重判13年徒刑的中國民運人士秦永敏獲頒“第四屆劉曉波良知獎”。劉曉波良知獎”。 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星期六在紐約法拉盛黨部舉行紀念劉曉波去世週年追思會上為秦永敏頒發了這一獎項。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銀行貪污案主角、貪污了4.85億美元的原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行長許超凡,星期三被從美國遣返回中國。
劉霞獲得自由後,許多長期為她聲援的國際人權組織迅速做出了反應。在對這一最近進展表示歡迎的同時,他們指出,國際社會的壓力可以讓中國政府做出讓步;現在必須繼續施壓以避免劉霞在國內的家人避免繼續成為中國政府的人質。
一位中國勞工權益活躍人士申請赴美訪問的簽證遭一家在中國的美國總領事館拒絕。申請者不僅有美國兩家常春藤大學的訪問邀請,還有歐盟一家人權組織的資金保證。中國勞工權益活躍人士華海峰,按預約規定於北京時間7月9日(星期一)下午兩點,到美國駐廣州總領事接受赴美簽證的面談,但簽證官很快拒絕了他的申請。
兩位前民主黨主政時負責處理亞洲問題的高官星期三在紐約批評說,“川金會”上美國作出巨大讓步,讓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滿載而歸,這種對威脅戰爭的獨裁者姑息以求和平的做法有綏靖主義之嫌;而川普總統對待金正恩的手法,跟他對待亞洲另一個專制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一樣,“揮霍了美國的巨大影響力”。
星期二,北京之春雜誌社和紐約多個民運組織舉行“大紐約地區紀念六四29週年暨《北京之春》自由先鋒獎頒獎大會”。海外民運刊物《北京之春》將第10屆自由先鋒獎頒給今年初逃離中國抵達美國的中國民運人士張林。
今年6月4日是1989年六四事件的29週年。週末以來紐約至少已經舉行了3場活動。上星期六,在紐約時報廣場,中國民主黨的20名成員上演了將習近平關進木籠的行為藝術。他們表示,習近平代表著當今中國的絕對權力,阻礙了中國憲政民主進程,必須將他關進籠裡。限制權力的憲政民主也是89年民主運動中產生的理念。
在紐約,旅居海外的中國異議人士星期天(2018年6月3日)舉行紀念六四29週年集會。傍晚,大約200多人聚集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對面的河邊公園,在臨時搭起的舞台上,橫幅寫著“勿忘六四,緬懷英烈,憲政民主,未來中國”。台前擺放著電子蠟燭組成的“六四”字樣。
星期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紐約與北韓高級官員金英哲的會談進入第二天。下午蓬佩奧國務卿為此舉行了記者會。他表示,美國和北韓兩國領導人的峰會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會;明天金英哲將前往華盛頓把一封金正恩的信交給川普總統。
親台灣的紐約市議員在市議會首次舉辦慶祝台灣文化傳統活動。活動表達了對台灣文化傳統的肯定,卻沒有對台灣受到中國大陸打壓的國際參與表示支持。
川普總統星期天在推特發帖,表示有意幫助中興公司“快速恢復業務”。星期一紐約市場認為這是傳遞了美中貿易關係可能改善的訊息,受到直接積極影響是美國的半導體製造商和在華爾街上市的中國公司,三大指數最終以小幅上揚作收。
美國一位重量級議員在紐約表示,他不信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這次美國在北韓問題上獲得重大突破,關鍵是中國非常幫忙。他說,如果北韓徹底放棄核武,美國可能會在貿易問題上讓步,甚至美軍撤出朝鮮半島都是可談的選項。
來自民主共和兩黨的兩位參議員提出建立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議案。該議案旨在對保持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引起必要的關注,並保持在使用這一尖端技術中對包括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
澳大利亞智庫首次發表亞太實力指數,顯示美國仍是亞太最強國,但中國正快速接近美國的實力。該智庫說,美中競爭將成為該指數未來密切關注要素之一。
香港一個反對黨領袖在紐約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香港奉行的自由民主價值正遭北京侵蝕的現實,也呼籲美國政府不要讓尊重自由貿易的香港受美中貿易緊張的負面影響。
當美國經貿代表團正在北京進行談判時,美國前高官和專家星期四在紐約舉行的一個討論會上說,美國代表團與中國談判要聽其言觀其行。
星期三,美國聯邦儲備局結束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後發佈最新政策聲明,宣佈維持關鍵利率不變,並預計通貨膨脹接近2%目標。聲明宣佈後,美國股市三大指數轉升為跌。之前華爾街預計,聯儲局三月自金融危機以來第六次加息後,星期三不會修改其利率政策。在作出宣佈後聯儲局主席傑伊‧鮑威爾沒有舉行新聞發佈會,也沒有更新聯儲局的經濟預測。
美國電影協會(MPAA)發布最新年度報告說,中國很快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與此同時,有學者認為,為進入巨大的中國市場,荷里活將製作越來越多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電影。
星期三,美國股市強勁反彈,驅散了開盤時籠罩市場的對貿易戰的恐懼陰霾,三大指數全部以轉虧為盈報收。但投資專家說,美中貿易戰的陰影仍籠罩在市場上空。
眼下距離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還有兩年多時間。有志於問鼎白宮的各路參選人已經在摩拳擦掌。在下屆總統大選中,人們將罕見地看到一位華裔面孔。他就是來自紐約的參選人楊安澤。這位過去50年來首次出現的華裔總統參選人最近在紐約接受了美國之音的專訪,闡述了他的職業背景、競選綱領和施政理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