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星期三(11月29日)表示,根據中國衛生部門提供的信息,流感似乎正在取代肺炎支原體,成為中國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最大驅動因素。 美國衛生專家擔心,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傳染性更強、更致命的病毒可能會造成更嚴峻的感染潮,對中國基層醫療系統造成更大壓力。
“不同尋常” 的支原體肺炎
中國兒科門診近日仍處於高壓態勢,出現多種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生率、至少七種病原體同時流行的情況。 中國提供給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支原體肺炎自5月以來一直在傳播,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自10月以來造成兒童門診和住院人數增加。 目前,支原體肺炎在中國還沒有完全退場,外界尚不知道和其他病毒疊加感染後會產生何種後果。
根據中國媒體綜合報道,今年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後普遍症狀較重,發燒兩三天可能就會出現肺炎,甚至有幼兒出現 “白肺”、“腦梗” 等情況。
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27日刊文指出,中國呼吸道疾病案例激增背後存在多個 “不同尋常” 之處,包括肺炎支原體通常是很容易治癒的,這次卻對中國兒童造成嚴重打擊 ;新冠疫情放開後,有些國家常見的是病毒感染,中國出現的支原體肺炎屬於細菌感染。
美國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威廉·沙夫納(William Schaffner) 對美國之音表示,去年冬天, 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歷了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提前爆發,伴隨著新冠 病毒的增加。 “但是沒有檢測到支原體增加,這似乎很不尋常。”
“支原體也有季節性分佈,全年都可能發生,冬季感染的情況更多。它確實對幼兒有更顯著的影響,有時可能從簡單的呼吸道感染嚴重到引起肺炎。但支原體肺炎的大規模爆發是非常不尋常的。” 他說。
沙夫納表示,華人兒童如果出現白肺和肺壞死,也是不尋常的現象。 “這聽起來像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如果出現壞死,意味著肺組織實際上受到了破壞。這聽起來比平常更嚴重,我有興趣獲得更多這些類型的數據和觀察結果,特別是那些特定患者的資訊。”
蘭德公司中國政策研究主任黃志環(Jennifer Bouey)告訴美國之音,她發現北京地區有許多關於支原體肺炎的流行病學研究,而且北京每年都會爆發這種疾病。
“我認為這是一個季節性現象。今年人們免疫力的低下、中國CT的廣泛使用、北京兒科專科醫院的短缺以及與其他季節性病毒潛在的疊加感染,都可能導致這種高峰。”
黃志環說,秋冬季節是支原體肺炎的流行季節,通常在流感季節前 1-2 個月最為流行。 她說,她了解的情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例在北京才剛出現。 而支原體肺炎從2015年到2019年,每年都會爆發,通常從8月開始,1月結束,10月達到高峰。
黃志環指出,支原體肺炎在 5 至 14 歲的兒童中最為常見,通常最初表現為輕微、容易被忽視的上呼吸道症狀,持續咳嗽和發燒可能會持續 5 天以上。 此外,它還會引發免疫反應和炎症,也有可能導致肺細胞損傷和 “白肺”,以及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黃志環說,對於支原體肺炎,肺損傷的嚴重程度與宿主對細菌或發炎的免疫反應有關。 對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進行早期控制, 將有助於防止肺損傷。 “及時使用免疫調節劑(皮質類固醇)治療對於防止嚴重損害至關重要。” 她說。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副教授安妮·斯派洛(Annie Sparrow) 28日在《外交政策》撰文表示,中國肺炎患兒住院人數激增的背後原因可能包括,支原體與COVID-19結合時會更致命 ;針對兒童安全的唯一支原體肺炎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
黃志環也強調,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於,大環內酯類藥物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前線抗生素,但是中國的抗藥性很普遍。 “在美國和歐洲的所有支原體肺炎病例中,大環內酯類抗藥性肺炎支原體(MRMP)的發生率約為10-30%,在亞洲這一比例約為80-90%。北京進行的研究 表明,2008 年的發生率為68%,2012 年上升至97%。” 她說。
“我們正在追蹤我們的醫療網絡,並與中國的臨床醫生合作,以更好地了解抗生素抗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和大流行防範與預防部代理主任瑪麗亞·範·科霍夫( Maria Van Kerkhove)星期三(11月29日)說,“這是一個橫跨世界的問題,但在西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尤為突出。”
支原體退場後,危險還在後面?
不過,支原體肺炎高峰過後,可能醞釀更大的威脅。 北京市疾管中心副主任王全意21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肺炎支原體已進入下降階段,今年的流感高峰可能提早到來。 他表示,北京一些兒童門診就診病例中,肺炎支原體流行強度下降到了第4位,前三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蘭德公司的黃志環認為,流感(以H3N2亞型為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快速增加更為危險。 “肺炎支原體的爆發通常先於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後者更易傳播並且可能導致更高住院率和死亡率。”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在對《南風窗》表示,流感也許是本次秋冬季更值得警惕的呼吸道疾病。 流感的主要風險族群是老人,他們 “易感”且 “重症死亡率高”。
根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團隊在柳葉刀子刊發表的論文,2010年-2015年期,全中國平均每年有近9萬例流感相關的超額呼吸死亡,佔所有呼吸死亡的8.2%。
至於目前國內尚無可用疫苗和特效藥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其傳染性約是流感的2.5倍, 病死率可佔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的13%-22%, 5歲以下兒童及65歲 以上老年人是易感人群。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高級學者艾米甚·阿戴爾賈(Amesh Adalja)對美國之音表示,所有這些病原體都會在中國持續傳播。
“不過,我預計不會出現大幅上升的死亡人數,但住院病例可能會很高,就像去年西方世界發生的類似現象。” 他說。
中國基層醫療無力應付更大感染潮
黃志環表示,接下來她最擔心的是, “在中國醫療系統應該為即將到來的流感、COVID-19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季節做好準備的時候,兒科專科醫院的醫療系統會不堪重負 。”
她指出,北京是具備最好的醫療資源的城市之一,擁有281家二級醫院和118家三級醫院,但是兒科專科醫院只有十幾家,僅有兩家是三級。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11月29日發布通知,要求透過從內科等科室抽調人員以及退休返聘等方式擴充服務資源總量、堅持中西藥並用、依托 “互聯網+” 診療服務等等。
黃志環認為,中國的社區診所沒有被充分利用,老百姓對社區診所的信任缺失導致兒科專科醫院非常擁擠: “對社區診所的廣泛不信任,導致三級兒科專科醫院被數千個尋求治療的家庭淹沒 ,等待時間延長到數小時。這種高密度不僅加劇了(病人)挫敗感和疾病交叉傳播,還對醫療基礎設施造成了壓力。”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副教授陳希對美國之音表示,引導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這是中國2009年以來新醫改的目標:“怎麼樣在基層能夠讓大量的病人其實不需要到醫院就診的 ,這樣的話就可以把醫院的資源更好的用在治療那些重症。資源的更合理的配置會使這個疫情降溫的更快,可能這種傷亡會更少。 雖然已經說了十幾年了, 但是基層的醫療的質量能力還是薄弱的,這個需要今後的改革,也許這一次的呼吸道疾病,也是一個契機。”
黃志環也指出,中國對流感疫苗的低接種率(即中國僅有2-3%的人口接種了疫苗)將不能很好地保護人群,並且在今年支原體肺炎與流感的流行重疊時,會進一步加重醫療資源的緊張。
黃志環建議,中國應該保證足夠的檢測試劑供應和培訓社區診所員工,從而減少醫院的擁擠和傳播;學校應制定公共衛生方案,包括關閉患病率最高的教室兩週,暫停集體活動;為應對北京的季節性疫情擴大更多兒科診所的能力;加強對大環內酯類抗藥性肺炎支原體(MRMP)病例的基因型監測,投資開發專門針對此類菌株的新抗生素;推動兒童和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