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專訪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史丹澤: 德中關係: 從夥伴到競爭與對抗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2023年4月14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出席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名字代表什麼?」莎士比亞曾問。但當德國外長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貼上「獨裁者」 的標籤時,一場外交風暴隨之而來。美國之音本星期與德國前駐中國大使和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沃史丹澤(Volker Stanzel)一起,解讀最近的事態發展,審視德中關係的風雲變幻。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VOA專訪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史丹澤: 德中關係: 從夥伴到競爭與對抗

緊張的關係與憲法難題

在德國外長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後,北京在九月十九日突然召見德國大使,標誌著兩國之間複雜的關係又出現了新的變化。

史丹澤大使說:“當然,拜登總統之前已經稱習近平為獨裁者,並引起了中方的強烈反應。但我們要看中國自己的憲法。”

他引用了2018年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許多語境中,專政與獨裁是同義詞。早在1949年6月中共建政之前,毛澤東就在他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坦言,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就是「人民民主獨裁」。毛澤東也特別強調這種制度就是對反對共產黨的人實行專政,「實行獨裁」。

史丹澤大使說:“如果中國為自己的憲法感到自豪,那麼習近平這個所謂民主專政的領導人就應該為自己被稱為獨裁者而感到自豪,而不是進行抗議。”

德中: 從熱情的夥伴關係到謹慎的競爭關係

追溯德中關係的演變,史丹澤大使指出,上世紀80年代德國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做出了積極解讀,可是事到如今,德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對德國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透過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完全市場經濟體的承諾一直沒有兌現。

史丹澤大使對美國之音提到,德國工業聯合會在2019年1月首次稱中國為「合作夥伴、競爭者,也是對手,即係統性對手」。雖然以前也有其他國家使用過這一說法,但是在德國,這是第一次,隨後德國政府也使用了同樣的表述。

他說:“中國2025政策旨在獲取高科技知識,有時甚至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特別是當中國在德國這樣的國家投資時。”

雙重用途、安全問題和華為難題

隨著華為等科技巨頭成為全球爭議的焦點,史丹澤大使指出,先進技術具有雙重性:“華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技術如何可能被用來對付購買它的人。”

史丹澤大使認為,中國私人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模糊界線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個問題。他說:「有一項法律規定,所有公司都有義務與安全機構和政府合作。這意味著,任何公司都可能被命令以不利於其外國合作夥伴的方式行事。當然,這就是與黨合作,滿足黨的要求。”

他指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任何在外國投資的中國公司,都可能被中國政府的安全機構命令在其工作中追求不利於其外國合作夥伴的目標。

脫鉤還是去風險: 歐洲的兩難選擇

鑑於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史丹澤大使承認立法者面臨挑戰:“這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需要在不損害合作夥伴關係的前提下將風險降到最低。”

在強調德國政府的努力時,史丹澤大使提到了德國經濟和氣候部去年12月發布的指導方針。這些指南長達85頁,列出了「可以採用的各種法律手段」。

然而,與外界的猜測相反,這項指南的動機並不是要與中國拉開距離。史丹澤大使解釋道:“這不是為了讓我們的產業與中國的產業脫鉤。僅僅為了脫鉤而脫鉤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有風險、有危險的情況下才應該脫鉤。”

史丹澤大使認為,「去風險化」這個詞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他解釋說:“我們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政府是這樣做的,公司也是這樣做的,各種社會實體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們所面臨的風險。”

史丹澤大使強調有必要保持警惕,尤其是現在中國已被視為“系統性對手”,而不僅僅是競爭者的關係。

柏林上週禁止一家很有可能和軍方有關係的中國公司完全收購德國衛星新創公司KLEO Connect。位於德國的海岸博士(Dr Alicia Hennig)對美國之音表示:「隨著德國對中國戰略的出台,我們會看到德國政府將更全面地在科技領域進行監督,同時增加在國家安全戰略方面的考量。”

史丹澤大使說:“我們在這個時候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看到要特別關注這類政策的必要,但現在我們必須這樣做。”

變化的格局

那麼為什麼在過去十年中,圍繞中國的說法發生瞭如此明顯的變化?

史丹澤大使說:「從中國沒有落實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到中國在成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過程中出現的偏離,這一切導致人們對中國的看法產生變化。隨著《中國2025》等政策的出台,中國顯然正在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這意味著外國公司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了。”

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不同

史丹澤大使在回答美國之音關於讓中國如此偏離承諾的原因是否由於習近平時,他說:“不,任何在中國掌權的人都會做一樣的事情,只不過習近平目前恰好是掌舵人。”

史丹澤大使認為,中國真正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以及強大的政治力量。他說:「能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並不多。」但他同時指出,中國的外交政策咄咄逼人,導致其與許多鄰國關係變得緊張。

史丹澤大使提出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的投資策略。他強調了中國在海外簽署的協議的潛在隱患,因為這些協議默認由中國法院來解決,而中國法院無一例外地遵循中國共產黨的指示。

“這使得所有這些與中國簽訂合作夥伴協議的國家面臨一種危險的情況,使他們成為中國的附屬品,儘管這樣的國家並不多。”

史丹澤大使強調德國與中國關係的微妙性質。雖然雙方開展了許多有益的合作,但挑戰仍然存在。他說:“衝突需要解決。這表明在對華政策上採取新方法的重要性。”

隨著外交緊張局勢的加劇和全球格局的不斷變化,史丹澤大使表示,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德國乃至世界將如何繼續掌握與中國這個亞洲巨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