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需主導歐亞聯盟打擊中國的非市場貿易行為

2001年12月19日,中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龍永圖(最左)出席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會議。這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新成員首次出席世貿組織會議。(美聯社照片)

華盛頓批評北京沒有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以及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反而繼續走向國家主導的非市場經濟和貿易方式。貿易專家說,華盛頓應對北京國家主導貿易方式的最有效選項,是加強與歐盟和印太國家的聯盟,迫使北京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市場改革。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本星期三(2月16日)向國會提交了《關於2021年中國遵守世貿組織協議情況的報告》。這份文件闡述了拜登政府對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總體評估。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發表聲明說:“儘管中國在20年前加入世貿組織時曾提出過相關的表述,但是卻沒有採取行動接受世貿組織及其規則所確立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相反,中國保留並擴大了其國家主導的非市場經濟和貿易方式。”

戴琪認為,顯然,中國在採取這種做法時,其政策和做法挑戰了世貿組織規則,並對世界各地的工人和企業造成了嚴重傷害,特別是那些遭到中國工業策略直接攻擊的行業。

拜登政府表示,將會採取各種措施迫使中國遵守世貿組織協議的條款;同時採取不同的貿易方式來保護美國工人和企業的利益。但是迄今為止,華盛頓並沒有澄清美國將如何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執行這項它認為是帶有根本性缺陷的世貿協議。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這份文件表明,世貿組織的協議沒有能夠解決美國對中國貿易方式的最根本的擔憂。美國對中國能否履行其承諾表示嚴重擔憂。其中包括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的承諾,以及與農業,特別是生物技術相關的改革承諾。

華盛頓有哪些選項來對抗北京的國家主導的貿易行為

拜登政府的報告稱,除了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努力之外,美國還在採取多種戰略,迫使中國承擔責任。其中包括與中國繼續雙邊對話,追踪中國在履行2020年貿易協議承諾方面取得的進展;與日本和歐洲等盟友加強合作;努力重新啟用和擴大國內貿易工具,例如使用關稅來鼓勵公司減少碳排放等等。

那麼,為了促使北京嚴格履行其加入世貿組織時的各項承諾,華盛頓還有哪些選項來對抗北京這種國家主導式的貿易行為,有哪些現有的貿易工具需要加強或者需要重新打造呢?

貿易專家們告訴美國之音,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拜登政府所能夠立刻使用的應對選項十分有限。

美國馬里蘭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商學院副院長丁弘彬教授表示,特朗普時期美國所使用的關稅工具,已經被證明並不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樣有效。而與此同時,美國當前迫在眉睫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打擊了拜登政府對中國進一步升級貿易戰的動力。

“美國真正有效的選擇,是加強與歐盟和印太國家的聯盟,迫使中國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市場改革。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將看到關於具體問題的討論甚至談判,但是可能不會是大規模的、廣泛的貿易談判,”他說。

資深經貿分析師、公共政策博客RealityChek 創建人艾倫·托納爾森(Alan Tonelson)則認為,關稅工具仍然是美國可以利用的一項利器,美中貿易戰開打的幾年裡,前總統特朗普因為有些投鼠忌器的顧慮,沒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起來。

托納爾森說,華盛頓的最佳選擇,就是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利用高度有利於美國的爭端解決體系,針對中國未能履行其市場准入協議的承諾採取懲罰措施。但同時應該明確的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改革中國,而是減少中國經濟掠奪行為損害美國國內生產商的可能性。但是前總統特朗普顯然避免了這一步驟,因為他擔心使用關稅武器,將會被視為自己承認他與北京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已經失敗。“但是現在拜登總統已經沒有這個藉口了。”

美國為何不願加入TPPCPTPP

幾乎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對中國“入世”協議履行評估報告的同時,美國負責東亞暨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 星期四(2月17日)在一次媒體電話會議上說,美國“沒有意圖”在即將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中與中國接觸,但正在與那些對於建立一個沒有脅迫的自由開放區域有相同願景的伙伴進行討論。

康達對記者說:“目前不打算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印太經濟框架。”

華盛頓日前承諾向印度-太平洋地區投入更多的外交和安全資源,以對抗其所稱的中國正在擴大區域勢力範圍、以期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大國的努力。拜登政府重申了美國計劃在2022年初啟動“印太經濟框架”計劃,希望這一行動,能夠彌補前總統特朗普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該區域造成的一個巨大接觸缺口。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2015年10月,由美國、日本及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達成的區域貿易協議,這一協定被認為是奧巴馬執政期間的重要成果之一。前總統特朗普上任後,於2017年1月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正式退出,並且表示退出該協定對美國的工人是一件好事。

2018年3月,“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簽署,替代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簽署的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新西蘭、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和秘魯。

拜登總統上台之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曾經表示,美國沒有興趣重新加入現在被稱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這個貿易協議。隨後拜登政府啟動了自己的“印太經濟框架”行動。

美國輿論對拜登的印太經濟框架最常見的批評是,美國錯失了經濟戰略機會,先是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來又有拜登政府拒絕參加《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很多人認為這都是明顯的錯誤。

資深貿易分析師托納爾森對這種批評不以為然。他認為,美國對加入TPP或者後來的CPTTP的支持者們,要么不知道,要么想隱瞞這樣一個事實:被前總統特朗普拒絕的這個協議,實際上是為包含大量中國產品的進口敞開了後門。因為這種協議賦予中國許多好處,而又不要求中國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從美國國內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並且完全無法實現華盛頓促進中國改革或遏制中國的既定目標。

“如同幾十年來的情況一樣,對美國來說,最好的印太經濟戰略,仍然是單方面利用其巨大的力量和影響力,作為該地區依賴出口商品的經濟體的主要的最終市場,”托納爾森說。

馬里蘭羅耀拉大學教授丁弘彬也對美國之音表示,儘管《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重要的區域貿易組織,但是美國對知識產權問題的擔憂仍然存在。此外,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這兩個國家並不是該協定的成員。

丁弘彬說: “美國需要的是一項多邊貿易協定,以利用印太地區的所有經濟盟友,來削弱中國的影響力或者實力。《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但也許仍然還不夠完善。拜登政府印太經濟框架的想法是有前途,但是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