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中關係因為貿易戰而陷入空前的緊張。川普政府星期二宣佈向受日益升級的貿易戰衝擊的美國農民提供緊急援助,表明美國做好了打這場貿易戰的長期準備。有台灣學者認為,美中兩國在戰略博弈的過程中存在四大陷阱。
美中關係處於臨界點?
在一些學者看來,籠罩在貿易戰陰雲之下的美中關係正處於一個臨界點。
美國負責東亞事務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日前在回答美國之音記者提問時表示,他不會用臨界點這個詞來形容目前的美中關係臨界點這個詞來形容目前的美中關係。他說,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在去年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中得到清晰的體現。
他說:“我認為,我們目前關係的本質,競爭性的方面超過了合作的方面。但是我們當然對今後增加合作的方面持開放態度。我們有興趣與中方一道找到利益趨同的領域,發展這些領域。但是就像我們的國家安全戰略所說的那樣,我們把中國看作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者。”
曾經擔任過副助理國務卿的薛瑞福說,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最近訪問北京時對中方表示,美方非常清楚,北京會很仔細的閱讀這份文件,所以文件裡面的用詞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很顯然,川普總統決定對中國的產品徵收關稅超越了貿易問題,而是有其戰略考量。在中國國內,美中這場貿易戰被看作是一場國運之爭。
秦亞青:三大興衰陷阱
中國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在2015年提出了中美之間要避免三個“興衰陷阱”。他所說的三個陷阱包括修昔底德陷阱、肯尼迪陷阱以及奧爾森陷阱。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指出,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遏制新興大國崛起,雙方不可避免的會爆發戰爭。
肯尼迪陷阱指的是強權過度擴張,結果導致它自然的衰敗,像前蘇聯在與美國的爭霸過程中由於國力消耗過度而導致國家的解體。這個說法來自出生於英國的學者保羅肯尼迪,他在1987年出版了《大國興衰》的著作,研究了世界500年來大國的興衰。
奧爾森陷阱指的是集體行動邏輯陷阱。美國的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家曼蘇爾奧爾森1965年撰寫了《集體行動的邏輯》。
他指的是,在自然狀態下,一個國家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大型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只考慮自我利益,只謀求自身在總財富中獲得份額的最大化,努力尋求搭便車的機會,而無視國家的整體利益。奧爾森利用這個邏輯在1982年撰寫了《國家興衰探源》一書,認為國家內部集團林立,各謀其利,難以協調,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衰退。
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盧業中指出,中國國內目前有一個爭論就是,國際上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利益相關者是否是一個捧殺的策略。就是說,希望中國對國際社會貢獻更多,但實際上這種貢獻可能反過頭來會拖垮中國,或是至少阻礙了中國本身的發展。
盧業中:中國不能迴避‘迪恩陷阱’
除了這三個陷阱以外,盧業中還提出了一個中國不能迴避的第四個陷阱,即詹姆斯迪恩陷阱。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詹姆斯迪恩陷阱,我個人認知就是說,因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電影明星,他最受大家矚目的電影就是'養子不教誰之過'。在這部電影裡面,他飾演的是一個他認為他一直沒有得到大家認同的青少年。目前我覺得這樣的一個心態或是一個心理的認知,可能跟中國現在面臨的狀況有一點點類似。”
在這位學者看來,中國現在崛起了,國家實力有很大的增長,但是同時,由於仍然背負著歷史上的包袱等原因,中國在看待國際事務的心態上,包括看待西方國家或是與其他國家進行互動時,都抱持著一個負面的、比較懷疑的態度。
盧業中:中國的心態不利於決策
盧業中說,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建立互信的前面一步就是彼此不要刻意的惡意解讀對方的作為。在他看來,儘管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規範可能對於中國的發展造成了一些限制,但是它可能從長遠的發展來講對中國是有利的。而中國對國際社會所持的負面心態對中國並不利。
他說:“中國如果抱持著大家都不懂我、大家也都不願意懂我的心態,可能只會造成負面的對國際社會的觀感一直不斷的在持續增加。這樣子增加的負面觀感實際上是不利於中國的領導人做政策決定的。”
鑑於美國把中國界定為長期的戰略競爭者,研究美中關係的學者的一個普遍的共識是,美中之間這種長期競爭的關係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