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服飾品牌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公開表態沒有使用新疆棉的一段話在中國引發反彈。除微博網民抵制聲四起外,中國外交部星期五(11月29日)也呼籲相關企業“排除政治壓力”。對此,新疆維權團體說,優衣庫表態是“遲來的正義”,而市場觀察人士則指出,優衣庫的做法是一個“健康的發展”,體現國際供應鏈越來越重視“永續和包容經濟”。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英媒《BBC》星期四(11月28日)報導,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Tadashi Yanai)在接受專訪時首次公開表態,他說,該公司“沒有使用新疆棉”,但他似乎也意識到這是個敏感話題,隨即以這話題“太政治化”為由,拒絕進一步回應。
柳井正在專訪中也表示,優衣庫目前在中國展店約900-1000家,以中國14億的龐大人口,未來希望能擴展到3000家。
中國網民抵制優衣庫呼聲四起
不過,柳井正表態拒用新疆棉的消息星期五(11月29日)傳到中國後,在微博引發熱議,其中,搜索詞條#優衣庫創辦人表態不使用新疆棉#還一度沖上熱搜榜第二名,截至當天傍晚6點,更吸引超過7,100萬的閱讀量。
在江西電視台《熱度新聞》專欄官網發佈的一則相關貼文下,有超過9000人留言,其中,極力呼籲抵制的聲量高居不下。
例如,河南微博用戶“你拽姐不需要暱稱”就留言說:“看來以後有必要不再買優衣庫了。”
而位於四川的視頻博主“默默大夜貓”也附和抵制,她寫道:“優衣庫都這態度了,創始人還趾高氣昂,大概是料準了內地消費者過幾天就忘了,依然買單……請問,這次,我們能不能硬氣一點呢?”
至於上海網民“wo把地球弄丟了”則點名“Nike、阿迪達斯、GAP、Fila、New Balance、安德瑪、無印良品、迪卡農、Kappa、Puma”等國際品牌,並呼籲擴大抵制,他寫道:“還有很多很多。請不要選擇性裝愛國,選擇性抵制。新疆棉名單都有公佈,應該都抵制不買。”
不過,也有網友把槍口對內,怒斥中國媒體和中國外交部批判優衣庫的力道不夠強硬。
北京網民“得不到魚”就留言批評中國媒體,她說:“這時候某些媒體就隱身了。”
江蘇網民“多利尼克斯”則慫對中國外交部,他寫道:“從沒看過在這種事情上發言如此溫柔的外交部,這還抵制個啥?”
對於柳井正的新疆棉表態,根據環球新聞網的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於星期五的例行記者會被問及時僅說:“新疆地區的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我們希望有關企業能夠排除政治壓力和不良幹擾,獨立自主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商業決策。
不過,中國外交部網站公佈的毛寧星期五例行記者會的內容並沒有包括這段話。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時報》記者提出的有關大眾和上汽集團將把位於新疆的合資企業轉讓給上海市政府下屬機構以及德國巴斯夫集團將出售其在新疆的合資企業股份的問題以及毛寧的答案都在其中。
中國市場於2021年曾對抵制新疆棉的國際品牌掀起大規模的抵制,導致瑞典品牌H&M的營收重挫。因此,相較當年的激烈反彈,中國外交部對優衣庫的反應相對顯得輕微。
世維會:柳井正“遲來的表態”
自中國於2021年爆發抵制拒用新疆棉的國際品牌事件以來,優衣庫一直未正面回應,對於柳井正的最新表態,維吾爾人維權團體則表示歡迎。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位於日內瓦的發言人迪里夏提·熱西提(Dilxat Raxit)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遲來的表態”是維吾爾人、包括非政府組織、各國立法者等多年來共同施壓下的成果,雖然柳井正至今仍未公開譴責中國在新疆強迫勞動的極端政策,“令人失望”。
他也呼籲柳井正挺住壓力,勿向北京當局和中國消費者的抵制呼聲低頭。迪里夏提說:“國際品牌公司必須要有道德和社會責任,不能為了在中國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而以所謂的保持中立來迎合中國政府,漠視當局針對維吾爾(人)所推行的種族滅絕和強制勞動的奴役政策。”
對於中國網民的抵制呼聲,迪里夏提認為,中國“官方絕對是幕後黑手',他說,“這是典型的綁架消費市場,針對國際品牌進行恐嚇。”
不過,他也說,中國消費者的抵制恐嚇恐非明智之舉,因為優衣庫在中國僱用成千上萬的勞工,若逼得優衣庫最後關店撤資,恐加劇中國的失業困境。
迪里夏提說,中共恐嚇國際企業,旨在達到維持政權的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擔憂企業撤資恐引發失業升高,進一步導致中國社會的動盪。
邱達生:國際品牌拒用新疆棉是良性發展
對於更多國際品牌加入抵制新疆棉的行列,台灣經濟學者、現為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的邱達生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發展”,因為國際供應鏈越來越重視“永續和包容經濟”,不再推崇不擇手段、壓低成本的過程,換言之,國際企業的相關過程要符合環保規範,重視勞工權益和人權,讓供應鏈的運作符合人道、也更永續,已是國際潮流。
邱達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國際社會越來越支持新疆人權議題,因此,許多國際紡織大品牌若想持續在國際主流市場銷售的話,當然必須表態,優衣庫也不例外,必須把強迫勞動下的原料排除在供應鏈外,並追求更高的製程標準。
在此前提下,他呼籲也期許,北京當局和中國消費者能改變思維並跟上國際潮流。
邱達生說:“像這種由國際大品牌或是終端需求市場帶動的這種需求潮流,它不會一下子就改變北京當局的做法,但是慢慢的會影響到中國境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跟偏好,而讓他們慢慢重視到這種永續跟包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