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星期五(7月28日)宣布向台灣提供3.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是拜登政府第一次以從美國自身現有庫存提取的方式對台灣提供重大軍援。
白宮在宣布這批軍援時說,該方案將包括美國“國防部的防禦設備與服務以及軍事教育和培訓”。據兩名在宣布之前匿名討論敏感事務的美國官員對美聯社(AP)說,華盛頓將提供便攜式防空系統、情報和偵察能力、槍支和導彈。
美國議員一直督促五角大樓和白宮加快向台灣運交武器的速度。華盛頓的目標是幫助台灣抗衡中國或遏阻中國的攻台計劃,方式是向台灣提供足夠的武器,使中國入侵台灣的代價會過於高昂。
在美國動用“總統提取權”的消息傳出之際,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和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都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晤澳大利亞同事,參加第33屆澳美部長級磋商會議(AUSMIN)。
五角大樓發言人馬丁·梅納斯(Martin Meiners)中校在布里斯班對記者說,這批軍援方案包括“台灣目前和未來能夠用來打造和加強威懾的自我能力”。
他說,這批軍援中包括對武器系統“應對關鍵的防禦庫存、多領域感知、反裝甲和反空能力”。
一些媒體援引匿名國防部官員的話報導說,這批軍援方案包括MQ-9“死神”(Reaper)無人機。台灣之前從美國購買過這款無人機。
五角大樓官員拒絕說這批援助多快能夠抵達台灣,但是他們正在“加快努力”來運交這些系統。
梅納斯說,宣布新的3.45億美元援助方案並不是表示台灣遇到任何新興威脅,而且與之前按照“總統提前權”軍援烏克蘭不同,這批軍援不需要宣布緊急狀態。
梅納斯還說,這批對台軍援不會影響美國正在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
在宣布這次軍援方案之前,美國已經批准向台灣提供F-16戰鬥機和其他重大武器系統的價值近19億美元的軍售。這些武器的運交由於供應鏈問題而出現延誤。供應鏈問題始於COVID疫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全球國防產業加大壓力,使問題雪上加霜。
這次軍援的不同點在於,這次是國會去年批准的“總統提取權”(PDA)的一部分。國會通過並由喬·拜登(Joe Biden)總統簽署成法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授權使用“總統提取權”從國防部提取價值10億美元的防衛裝備或服務提供給台灣,無需再經國會批准。
從美軍現有庫存中提取的方式使台灣不必等待軍工生產和銷售,其交貨速度快於出資訂購新武器的方式。
五角大樓已利用“總統提取權”為烏克蘭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彈藥。
美國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承認台灣正式獨立,與台灣也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然而,美國法律《台灣關係法》要求讓台灣具有可信的自衛能力,並要求美國“嚴重關切”對台灣的所有威脅。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icks)今年早些時候對美聯社說,在攻擊開始前就讓台灣擁有武器庫存,這是美國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學到的經驗教訓。
烏克蘭 “更像是一種冷啟動的方式,而不是我們一直為台灣制定的有計劃的方式,我們將藉鑑這些經驗教訓,”希克斯說。她說,在衝突爆發後,向台灣提供再補給的努力會變得複雜,因為台灣是個島嶼。
中國經常性地派遣軍艦和飛機越過起到雙方緩衝區作用的台灣海峽的中線,還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以恐嚇台灣的2300萬民眾,並試圖拖垮台灣的軍事能力。
美國之音(VOA)已向中國駐美大使館發出了置評請求。美聯社報導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在星期五的一份聲明中說,中國“堅決反對”美台軍事聯繫。他說,美方應“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並“停止製造新的台海局勢緊張因素”。
國防部長奧斯汀之前曾表示,他打算利用所有的提取授權來支持台灣。
“本屆行政當局繼續審議台灣的自衛要求,今後,我們將繼續評估滿足這些要求的最佳授權。”梅納斯說。 “我們今天沒有進一步的援助可宣布。”
面對美國議員和國防官員所認為的中國越來越咄咄逼人的行為,一些議員一直預計並希望白宮會抓緊向台灣運交軍援。
然而,國防官員說,制定這批援助方案需要時間,因為這必須要有“美國政府諸多利益相關方的大量協調,因為這是首次用於台灣的‘總統提取權’方案。”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眾議員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批評拜登行政當局在向台灣運交武器方面動作不夠快,但是他還是對白宮做出的這項宣布表示歡迎。
麥考爾發表書面聲明說:“在共產主義中國著眼於採取進一步咄咄逼人的行為之際,我很高興看到拜登行政當局向台灣提供這批急需的武器。不過,這批援助應該更早提供,也應該更堅實有力。拜登行政當局早就應該加快對台灣提供武器,而不是在國務院官員遭中共網絡黑客攻擊的時候,還去討好習主席。在這場大國競爭中,本屆行政當局一再擔心害怕在提供關鍵武器系統方面升級,這只會使習主席和他的邪惡聯盟愈加膽大妄為。美國必須繼續致力於提供台灣必要的防禦設備,使他們能保持威懾和自衛能力。”
(美國之音中文部駐國會記者李逸華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文參考了美聯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