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同日“官宣”,證實兩軍高層曾在8月中旬於太平洋島國斐濟的一場國際會議中會唔交流,這也是公開報導中、兩軍高層今年首次的實體交流。分析人士表示,這代表美中政府都意識到彼此的敵意認知已經嚴重影響到雙方的企業與民間交流,必須要將此“敵意螺旋”穩住不要再加深,但這是出自於雙方務實的需要,是“各取所需”而非關係“回溫”。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萊德(Patrick Ryder)8月3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8月中在斐濟印太防長會議上曾與中國軍方代表團會面。萊德表示,他希望這是美中軍方今後可以進行更多對話的跡象,並說美國將繼續竭盡所能地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以減少誤判的可能性。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同日在記者會上證實,中共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徐起零在斐濟與美國軍方代表進行溝通交流。
由美國和斐濟共同主辦的第25屆印太防長年度會議8月14日至16日在斐濟召開,有包括東帝汶、新加坡、泰國等27個國家的高級軍事官員與會。
關係解凍?
法國廣播電台報導,此舉或預示著兩國軍事關係可能解凍。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說,這是公開報導中,今年美中兩軍高級將領首次線下交流,打破了外界關於兩軍交往處於中斷的猜測,也進一步證明美中的軍事外交管道一直是暢通的。
美中兩大經濟體近期正在努力修復對話,而軍事互動被視為最後一塊拼圖。
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佩洛西訪台,中國凍結了美中兩國的軍事交流。今年2月,美國發現並擊落了中國間諜氣球,雙方的關係更是降到冰點。
今年6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期間,中美防長沒有像往常一樣舉行雙邊會晤,中方拒絕了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會面的請求,原因是美國尚未解除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的製裁。
儘管有些分析將這次美中在斐濟罕見的軍事交流視為美中關係逐漸回溫的跡象,但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並不把它解讀為關係回溫,而是“各取所需”。
穩住敵意螺旋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代表雙方政府都已經意識到彼此的惡意螺旋越來越嚴重,已經影響到企業和民間交流,所以必須要把這種敵意認知至少先穩定住,不要讓它再上升。
翁履中說:“所以對外其實他之所以會官宣,我想對於美國跟中國來說,都意識到各取所需,都有這個必要性。”翁履中說,對一般民眾而言,
看到美中如此緊張的局勢,通常會做出一些相應的行動,比如企業界的投資就會越趨保守,而這將直接影響到雙方的經貿交流。
他表示,就美國的部分來說,美國總統拜登面臨明年總統大選,但美國企業家的保守行動並不利於美國整體經濟表現,加上美國國債的債務危機,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拜登的總統選情。
對中國的部分而言,中國經濟數據不理想引發民怨,這將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政權合法性產生動搖國本的影響,且中國的對外關係也不好,除了與美國交惡,跟日本、韓國的關係也不佳,所以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能夠把經濟穩住。
翁履中說,中國的外交政策要採取強硬姿態的時候,都會搭配著民間的力量,正如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潔西卡·陳·魏斯(Jessica Chen Weiss)在《強大的愛國者- 中國對外關係中的民族主義者抗議》一書中所陳述的,中國政府禁止、允許或鼓勵公眾抗議活動,利用民族主義來推進其外交政策,彼此之間息息相關。
務實的需要
翁履中表示,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的民怨四起,民間的力量有點“hold(管)不住”,所以此時美中雙方的“官宣”變得格外重要,這可以讓中國民眾知道,兩國的敵意不需要再往上提升,因為很多中國民眾其實對於經濟只靠自己國內的“內循環”是抱持著高度懷疑的。中國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要穩住中國的民心,而不是真地想要跟美國的關係變好。
翁履中說:“我不會把它解讀成為降溫,因為是需要,那這個需要是很務實的需要,而不是說我現在要趕快來重修舊好,這個還是有點差別的。”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中軍方高層在斐濟會晤其實只是他們的例行公事、行禮如儀而已,並沒有太大的突破,而且正如美中雙方所言,美中雙方宜有日常與例行的溝通協調,以避免誤判。
她表示,對於有邦交的兩個國家甚至是多國之間的接觸,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很難說美中關係因為斐濟會談就回溫。美中兩國的基本矛盾在這5年來持續存在,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或者恢復到過去的友好關係。
林若雩表示:“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回溫與否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而且在短時間內強調中美的關係回溫,事實上在國際戰略的觀點上來說,並不是這樣。 ”
軍演互別苗頭
林若雩說,8月31日,美國、印尼與另外5國在印尼東爪哇島展開歷時兩週的“超級嘉魯達之盾”(Super Garuda Shield)年度聯合軍事演習,其中,英、法兩國是今年新增的軍演成員,總計共逾5000人參與。這個軍演的目的就是針對中國,其在南中國海島嶼不斷擴張的人工建設引發多國警惕。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8月31日同天宣布,將於9月上旬在泰國灣與泰國舉行海軍聯合訓練。
林若雩說,這也反映了美中軍方高層雖然在8月中進行了溝通交流,但8月底照樣軍演互別苗頭,頗有“人前握手,背後插刀備戰”的意思,而國際政治的現實就是如此。
涉及議題
分析人士推測,美中軍事高層在斐濟的會談可能觸及的議題包括台灣問題、美中機艦危險接近該如何應處、中國反對美國持續對台軍售並抗議民進黨2024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過境美國,還包括中國自稱南中國海“十段線”新地圖的爭議,以及美國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的製裁等。
中國在上月底最新發布的“2023年版標準地圖”裡,將台灣、南中國海諸島及中印存在領土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和阿克賽欽地區(Aksai Chin)等都納入中國疆域,引起了印度、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不滿。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科比(John Kirby)9月1日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強調,美國將繼續反擊北京的“虛假海洋主張”。
而李尚福的製裁則是在2018年時,當時還是中共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的李尚福,因涉及與俄羅斯軍火商的“重大交易”,包括在2017年購買10架蘇-35戰鬥機、2018年採購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等,被美國依《以製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列為製裁對象,至今都未解除。
中國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解除對李尚福的製裁是美中軍事對話的前提,如果美國希望能與中國的軍事交流保持暢通的渠道,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要美國踏出取消制裁這一步。
王海良說:“李尚福的這件事是決定性的,因為你要和他對話,他是你制裁的(對象),那雙方就沒法合理、沒法公平地去談,這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屬於不同的地位,那個是講不過去的,國際上講不通。”
他認為,美中高階將領在斐濟會面,或有想要改善雙邊關係的跡象,是件好事,未來也有可能會逐漸提升雙方軍方交流的層級,並且也有這個必要,因為美方始終認為他必須要保持一種能在軍事上獲得透明資訊的狀態,以全盤了解狀況掌控全局,防止意外發生,所以美方積極展現跟中國溝通交流的態度,但是否接受美方的回應,決定權在中方。
為APEC鋪路?
王海良表示,美中斐濟軍事會談透過雙方政府“官宣”,可能是為11月中旬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鋪路,美國十分看重這件事,所以當然希望習近平能夠按照正常程序去參加。他說,習近平如果缺席,這場由美國主辦的經濟峰會將顯得不完美而失色,美國並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因此,王海良說,美國今年比較重要的考量就是APEC必須爭取讓習近平來與會,而爭取的方法就是美國必須做出一些讓步,或者透過一些技術性的安排來達成這個目的,所以美國可能需要多做一點,然後中方再給予合理的回應。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認為,美國在APEC之前解除李尚福制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拜登面臨著烏俄戰爭還在繼續、美國跟沙特關係低谷,以及金磚的擴張等各種壓力,如果美國評估習近平來跟拜登見面,能讓外界覺得美中雙方的溝通已經步入正軌,而對拜登整體外交能力與形像是有加分的話,那麼拜登就有可能會釋出解除李尚福制裁的這個“籌碼”,換取習近平出席APEC這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