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買單中國污染” 中國是否能在特朗普時代主導全球氣候議題?

活動人士於2024年11月23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參與針對氣候融資的示威活動。

隨著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將入主白宮,美中兩國誰將主導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議題也越發受到關注。盡管中國已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產業體系,但中國屢屢以 “發展中國家” 身份,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避開融資義務,這種 “西方買單中國污染” 的立場已經引發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不滿。

美國商務部星期五(11月29日)宣布對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新一輪關稅,其中針對某些在這些國家設廠的中國廠商加徵的稅率可能高達271.45%,這是美國采取的旨在維護在新型能源領域競爭力的最新措施.

《紐約時報》11月初報道說,特朗普的過渡團隊已準備好公布一系列行政命令和公告,內容涉及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允許更多的鑽探和採礦活動。這些政策 “不僅會讓中國在氣候政策上,而且在更廣泛的經濟和安全爭端中佔據優勢,” 政治新聞網站《政客》援引觀察人士的話報道說。

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跡象顯示,中國還遠遠不會在國際上被公認為全球氣候政策的領袖。

“西方買單所以中國可以污染”

在上星期剛剛閉幕的第29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上,由於在如何籌集氣候資金的問題上僵持不下,令會議延遲了30多個小時後才閉幕。各國雖然最終達成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協議,但與為貧困國家提供每年所需的1萬億美元資金的目標相距甚遠。

中國雖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與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國家並列,沒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幫助。中國這一立場歷來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在今年的大會有跡象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對此表示不滿。

2024年11月22日,活動人士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上示威抗議,要求發達國家 “提供氣候融資”。

美國《福布斯》雜志專欄作家丹尼爾·馬爾坎(Daniel Markind)發表題為“西方買單所以中國可以污染” (The West pays so China can pollute)的文章點出爭議。

尼日利亞環境部長巴拉拉貝·拉瓦爾(Balarabe Lawal)公開表示,中國不能與尼日利亞和其他非洲國家歸為一類,“他們也應該致力於支持我們,他們也應該來(為較貧窮國家提供氣候融資)做出一些貢獻。” 拉瓦爾對英國《衛報》說,“真正值得支持的是非洲國家、貧窮的亞洲國家和面臨毀滅性氣候變化問題的小島嶼國家。”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報道說,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氣氛高度緊張,中國官員採取行動安撫印度、沙特阿拉伯、以及一些非洲國家代表團的不滿。

“中國在COP29氣候談判中毫無意外地佔據核心地位,” 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克萊曼能源政策中心前高級研究員斯科特·摩爾(Scott Moore)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說。

總部設在北京的美中清潔技術中心的前項目經理、美國三一學院政治學客座助理教授露西婭·格林-韋斯克爾(Lucia Green-Weiskel)說,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提供與其他主要排放國相當水平的資金的爭論在COP29上引起了激烈討論,幾乎導致整個會議停頓。“美國等發達國家希望中國多做貢獻!” 格林-韋斯克爾在給美國之音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

格林-韋斯克爾在中國期間曾經創辦了為中國企業提供的溫室氣體管理服務的平台 “能源與氣候公報” (Energy and Climate Registry)。她對美國之音表示,有關爭論的意義遠遠不止於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她說:“關於這個問題的辯論有可能導致過去10年來整個COP(《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程的停滯,而不僅僅是COP29。”

大會的最終協議 “鼓勵發展中國家在自願的基礎上做出貢獻”,將中國排除在富裕國家之外。

西方國家因工業革命的歷史較長而被要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但英國氣候變化政策研究平台 “碳簡報” (Carbon Brief)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說,中國的歷史排放量現在超過了歐盟。報告說,自1850年以來的累計排放量分析顯示,中國的歷史排放量在2023年達到了312 GtCO2(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了歐盟的303 GtCO2。

中國仍缺乏實際行動

另一家重要的國際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 CREA)本星期的一篇報告發現,中國的煤炭和鋼鐵兩個行業的發展規模與中國所堅稱的能源轉型路徑不一致。

該組織重新評估了中國在實現其氣候承諾和與《巴黎協定》目標一致的排放路徑,在肯定了中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繼續增長之餘也指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耗總量等指標都偏離了軌道。

中國積極發展太陽能,圖為雲南省的太陽能板方陣

該中心的首席分析師勞裡·米利維爾塔(Lauri Myllyvirta)對《金融時報》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再次加速,排放量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還會增加,而 “這種情況將使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幾乎不可能”。

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4.3%。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初的發布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57.2億噸標准煤,又比2022年增長5.7%,煤炭和原油的消費量分別增長5.6%和9.1%。

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指出,目前,中國約佔全球三分之一的排放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比所有發達國家加起來的總排放量還多。

自2005年起每年發布一次的 “全球氣候變化績效指數” (The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是跟蹤各國氣候減緩績效的最重要的獨立監測數據之一。中國在今年的67個國家的排名中僅名列第55位,“屬於表現非常差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使用類別中的評級非常低,在可再生能源和氣候政策方面的評級為中等。” 該指數在發布這一排名時說。

斯特恩從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出任氣候變化特使、奧巴馬總統的首席氣候談判代表,曾與中國等國家就《巴黎協定》等進行過長達七年的所有雙邊和多邊氣候談判,跟中國的談判代表解振華有過 “上百次的會面”。

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一方面真誠應對氣候變化,同時往往缺乏實際行動。他說,當然這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 “我認為,現在全球的目光都在關注中國,看看中國願意做些什麼。”

斯特恩作為觀察者的身份參加了阿塞拜疆氣候大會,他說,中國在此次大會上在促成最終達成協議的最後幾天表現得相當具有建設性,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對某些關鍵問題持反對立場,例如在《全球盤點協議》(Global Stocktake Agreement)問題上試圖削弱該協議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去年氣候大會通過的《全球盤點協議》要求各國提供體現各國氣候行動的成績單。“美國在國家層面影響力的減弱,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會自動變得更強或更具領導地位。” 斯特恩說。

他說,中國確實有機會成為一個更重要的領導者,“但這並不是說美國退出領導地位,中國就自動成為領導者。只有當中國以領導者的方式行動時,它才能成為領導者。”

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高級研究員安德斯·霍夫(Anders Hove)認為,中國現在已無意借氣候議題提升國際影響力,這可能已經不再是中國領導層的優先事項了。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采訪時說:“第一,他們感覺中國已經做得足夠了。第二,他們認為無論中國宣布了什麼承諾,似乎都不會在先進經濟體中獲得媒體的正面關注,西方經濟體不會因中國的承諾或行動給予其應得的認可。”

中國新能源產業鏈主導地位並非不可撼動

美國星期五宣布的最新關稅措施涉及了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和泰國4個東南亞國家,中國製造商通過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這些國家來逃避美國的關稅。此前,美國商務部上月已對這些國家實施了初步的反補貼關稅。

中國目前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齊全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從原材料、技術、到制造生產,中國對該整個產業鏈都佔有近乎絕對的主導地位。牛津能源研究所的霍夫指出,西方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已經相對很小,美國現在只有一家主要的太陽能公司,美國的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即使在特朗普當選之前,美國成為全球嚴肅競爭者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霍夫對美國之音說。

中國積極發展太陽能,圖為雲南省的太陽能板方陣

然而,這位中國能源問題專家同時也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地位就不可撼動了。“這種情況可能會迅速改變,” 霍夫說。

霍夫曾任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GIZ)中德能源轉型項目的項目總監。他指出,其他公司和技術往往有極高或無法逾越的入門壁壘,上個世紀40年代的汽車行業中的領先公司,除某些例外,幾十年後還是這些公司,而電動車的主要部件就是電池,“因此,這個領域的初創企業能夠開發出在質量和價格上與傳統汽車制造商的產品競爭的產品。”

據初創企業投資分析平台的數據,截至到這個月,美國有多達2,333家電動汽車初創公司。

美國雖然僅有一家主要本土薄膜光伏組件企業,但其技術與中國公司不同,其專利的鎘碲薄膜技術被認為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的優勢。

美國清潔能源協會 (The American Clean Power Association ,ACP) 的一份報告說,過去兩年清潔能源行業的進展堪稱 “非同凡響”,宣布了超過500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以及160多個新建或擴建的制造設施,其中44%已經上線、投入運營或正在建設中。

前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說,近年來美國商界在創新領域和綠色轉型中在美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這些公司不會在特朗普擔任總統的四年裡停止運營。。。拜登政府已經實施的許多措施實際上也還會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