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於本月17至24日首度出訪歐洲,造訪比利時國會及歐洲議會,並率領 “台灣無人機產業訪問團”訪問立陶宛。分析家認為,此訪有助於促進經濟技術合作及穩定台立雙邊關係,北京反應或為有限。
“總和外交”的歐洲實踐
林佳龍自今年5月起任外交部長以來,力推“總和外交”,包括以“民主”為基礎的價值外交、以“和平”為基礎的同盟外交和以“繁榮”為基礎的經貿外交。
今年10月,他在美國智庫“全球檯灣研究中心”表示,以“繁榮”為基礎的經貿外交是“總合外交”的核心工作。
林佳龍此行首站為布魯塞爾,訪問歐洲議會及比利時眾議院,並會見了許多歐洲議會及比利時國會議員。隨後,他參觀了當地的奈米電子研發中心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結束布魯塞爾之行後,林佳龍率領由20家無人機公司代表組成的代表團前往立陶宛,並參加在維爾紐斯舉行的無人機技術論壇。
國防與安全國際中心(ICDS)研究員伊凡·克烏什茨(Ivan U. Kłyszcz)向美國之音表示:“無人機是一個絕佳的合作領域,因為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提高無人機生產水平,避免對生產大多數商用級無人機的中國的依賴。”
林佳龍率領的“台灣無人機產業訪問團”,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委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臨時籌組。出席“無人機產業論壇”的台灣代表包括20家相關廠商共59人。
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EESC)專家埃爾澤·皮內利特(Elzė Pinelytė)向美國之音表示:“無人機產業的合作可以看作是歐盟為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和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而做出的更大努力。”
台立關係前景不明
林佳龍的立陶宛之行為此訪重頭戲,正值立陶宛更新其台灣政策的微妙時機。一方面,台灣與立陶宛的關係近年來特別是在本屆立陶宛政府期間達到歷史新高。另一方面,立陶宛政府即將換屆,帶來對台政策是否連貫等諸多變數。
今年10月的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執政聯盟大敗,失去連任機會。勝選的在野勢力主張與北京全面恢復過去幾年跌至低谷的外交關係。候任立陶宛總理英陶塔斯·帕盧茨卡斯(Gintautas Paluckas)近日表示,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重大外交失誤”。
克烏什茨分析:“立陶宛一直難以將其2023年的印太戰略轉化為切實的收益,尤其是在中國的雙邊貿易和投資不減反增的情況下。台北試圖透過與維爾紐斯重新開展商業外交,來防止雙方徹底決裂。”
此前,立陶宛企業特爾托尼卡(Teltonika)也傳出決定中止與台灣半導體合作的廠房建設。
皮內利特認為,新一屆立陶宛政府恢復對華關係正常化,不應犧牲與台灣的關係。她說:“損害立陶宛與台灣關係的讓步,只會助長中國的虛假訊息和宣傳,對台灣構成心理攻擊,在其內部製造不安全感,從而破壞台灣對西方夥伴的信任。”
但她也說:“立陶宛與台灣的伙伴關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定的成本。立陶宛必須承認,權衡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反應或將有限
11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答彭博社記者提問時說:“中方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地區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北京一貫反對台灣現任政府官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國。不過,對於何種交流構成“官方往來”,一直存在著模糊空間。
在此訪最具官方色彩的部分,林佳龍與立陶宛現任政府官員共同出席了“無人機產業論壇”,但該論壇主要由業界人士組織。業界組織“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與“立陶宛國防與安全產業協會”簽署了解備忘錄,未以雙方政府名義簽署合作文件。
林劍表示:“歐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停止與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往,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歐盟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實施“一個中國政策”,即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關係的前提下,保持與台灣的非邦交關係;不接受由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分析員宋高祖認為,北京不太可能以損害中歐關係為代價,對歐盟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他向美國之音表示:“如果北京未能改變對歐洲的態度,更認真地對待歐洲的利益,那麼對於歐洲而言,與台北-志同道合的事實上的合作夥伴-保持友好關係,可能成為其發揮影響力的可行選項。”
他說:“鑑於中國需要與歐洲等主要出口夥伴保持穩定關係,促進經濟發展,其反應可能會更加克制,以避免激起更強烈的反彈。”
维也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