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強化應對中國圍島作戰能力

台灣海岸防衛隊影片截圖:左圖為2024年7月11日一艘台灣海岸警衛局船隻在台灣金門縣附近追逐一艘中國海警船隻。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強化應對中國圍島作戰能力

台灣正努力強化應對中國實施軍事封鎖的能力,近期北京正逐步強化對這座民主島嶼施加軍事壓力。

在星期二(10月22號)一份提交給立法院的報告中,台灣農業部概述了戰時的糧食計劃。報告顯示農業部已維持三個月的稻米儲備量,並確保糧食和關鍵物資在全台均勻儲存。

根據農業部的報告,目前稻米儲備量可以支撐台灣七個月的需求,魚飼料庫存也足以在海上漁業無法進行的情況下維持三個月的魚塭養殖。政府也表示目前正在製定戰時的稻米配給計畫。

在中國實施軍事封鎖的情況下,台灣政府表示將增加稻米種植面積,並使用更多魚塭進行水產養殖。台灣戰時優先種植的作物包括地瓜、大豆和新鮮蔬菜。農業部也計劃設立專門工作小組,每月盤點全台的糧食資源。

台灣經濟部官員也提出了增加台灣能源儲備和供應的計畫。

台灣經濟部國營事業管理司司長胡文中星期三(10月23日)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表示,政府計劃設立三座天然氣接收站,將天然氣安全庫存提高到14天以上。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庫存足以維持八天的供應。

胡文中也向立法委員表示,在戰時天然氣短缺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會啟用一些已經退役的燃煤發電廠,以支持島上的能源供應需求。

維持台灣的石油供應是另一項關切。台灣約70%的石油從中東進口,一些立法委員擔心若中國對中東國家施壓,要求他們在封鎖期間停止向台灣出口,可能會影響石油供應。胡文中表示,台灣已設法將石油採購來源多樣化,可另外從美國和印尼等其他國家引進能源。

專家學者樂見台灣為可能的封鎖做出準備,但指出台灣的戰時糧食和能源儲備計畫更多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如颱風和地震。

台灣淡江大學的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時表示:“戰時與自然災害不同,因為在地震期間不會有中國軍隊的威脅,”

林穎佑強調:“要讓這些計劃在戰時發揮作用,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台北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台灣已經長期進行關鍵物資的月度盤點,並在全島分散儲存這些資源。

蘇紫雲說:“台灣有近1,000個大小不一的糧倉,並且在每年7月的'萬安'防空演習期間,進行關鍵資源分配演習.”

天然氣佔台灣電力供應的約一半,天然氣是中國封鎖期間無法進口的關鍵資源。蘇表示,如何利用台灣的石油和煤炭庫存來供應電力是非常重要的。

蘇紫雲接受美國之音電話訪問時表示:「根據台灣能源管理法,全台約有五個月的石油和煤炭儲備,地下還有約1.9億噸煤炭儲量,因此如果在中國封鎖期間天然氣短缺,這些資源可以用來發電。

中國封鎖為“戰爭行為”

在過去一星期裡,中國加大了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在台灣總統賴清德於10月10日發表國慶演講後不久,進行了一天的封鎖式軍事演習。

賴在演講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正式名稱)無權代表台灣,台灣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北京視台灣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中國也於星期二在福建省東南部牛山島附近開始了空中和海上實彈演習。

週三,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中國的一艘航空母艦艦隊通過了台灣海峽。這支艦隊由中國最老的航空母艦遼寧號領航。台灣國防部表示正密切監視遼寧號的動向。

顧立雄也表示,10月13日舉行的中國「聯合利劍-2024B」演習尚未達到實際封鎖的定義,因為中國軍隊並未實施禁飛區和禁航區。

顧立雄在星期三的立法院向記者表示。 “如果對方真的要進行所謂封鎖,按照國際法規範,是禁止所有機艦進入這個區域,按照聯合國的決議,這視同戰爭行為。”

他補充說由於全球約五分之一的貨物通過台灣海峽,如果中國實施封鎖,全球將會受到影響。

顧立雄在星期三的立法會議上告訴立法委員:“國際社會不可能坐視不管。”

自2022年8月以來,中國至少進行了四次圍繞台灣的封鎖式軍事演習,每次演習都是對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高級政治交流或台灣總統發表的重要講話的回應。

淡江大學戰略所林穎佑表示,中國正在利用這些封鎖式軍事演習測試其能力,並提高不同部隊之間的協調能力,同時也是北京對台灣重要政治講話作出軍事回應的一種方式。

他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試圖發出訊號,顯示只要台灣政府發表重要的政治言論,北京就會以軍事行動回應。」林穎佑表示,台北應密切監視中國的軍事演習,並相應調整或改進軍事的防禦和進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