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太陽花運動最近屆滿兩周年,據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44%大幅成長到最近的73%,創歷次調查新高。據美國一間大學的調查顯示,1966到1980年出生的台灣人,在身份認同上發生最劇烈的認同轉折。有70後的台灣人表示,身份認同的轉折與中國對台灣施壓,以及看到香港一國兩制失敗有關。
據台灣《聯合報》最近公佈一項訪問超過1千人的民意調查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44%大幅成長到最近的73%,創該報歷次民意調查的新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由20年前的31%,下降至這次調查的11%,是歷次調查新低。這次民意調查也有10%的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只有1%受訪者覺得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台灣人身份認同創新高
至於台灣民眾對前途的看法,這次調查發現,有19%希望儘快獨立,17%傾向維持現況以後再獨立,4%主張急統,8%主張緩統,46%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另有6%無意見。主張永遠維持現狀佔46%,仍然是當前台灣主流民意,但是較去年的調查減少9個百分點,主張急獨與緩獨的人較去年的調查增加8個百分點。
從世代差異分析,各世代中以20到29歲的年輕族群,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最高有85%,主張急獨佔29%,緩獨佔25%,比率也都高於30歲以上族群。
台灣網絡媒體《報導者》1月底,引述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自2002年起執行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Taiwanese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定期抽樣台灣民眾的政治態度。結果顯示,1981年及之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被視為是「天然獨」的世代,「中國人」認同的比例最低,幾近於零,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則高達70%。
中國因素令雙重身份認同大減
而1966到1980年出生,即是今年36至50歲的群體,他們從少接受國民黨的黨國教育,在身份認同上卻發生最劇烈的認同轉折。這個年齡層中,原本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雙重認同者,從2002年的63%滑落至2015年只有大約40%,13年間下跌23個百分點。
1971年出生,今年45歲的台中默契咖啡老闆陳致豪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小時候接受國民黨的黨國洗腦教育長大,同年齡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過去10多年他們這一代的台灣人雙重身份認同大幅下跌,陳致豪認為,與中國對台灣的施壓以及看到香港一國兩制失敗有關。
陳致豪說:我一直覺得,如果有一天台灣會獨立建國的話,其實最要謝謝的是中國政府。因為它們其實做了很多事情,其實都讓台灣人覺得是很不愉快,尤其是對港澳台,都會讓人覺得它們不斷在往外去擴大它的力量,去壓縮我們的自由度,這個部份是它們(中國)把我們(台灣)逼到所謂中國人的圈圈之外。
70後參與社運反思身份認同
陳致豪表示,他成長於深藍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師,學校教育從小就要接受軍訓課程,要唱軍歌、看愛國電影,同年齡的人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是沒有懷疑的,他甚至曾經立志從軍,保衛自己的國家。他後來才思考,這些想法是建基於當時國民黨大中國的歷史觀教育之下,用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陳致豪表示,2012年他首次參與社會運動,反對當時台中市政府拆除眷村長安新村的三光巷老宅,他當時是基於對老房子及文化的熱愛,與國家及身份認同沒有關係。但也由於參與這次運動,認識了很多社運圈子的人,令陳致豪接觸到小時候教科書從未提過的台獨先驅鄭南榕。
陳致豪說:我相信每個人有讀過他(鄭南榕)的事情,都會覺得非常震驚,因為這些事情是一般書籍沒有(提及),更何況是在教科書裡面,事實上他做的這些種種,把自由、或者說大家可以在言論上自由的講述自己想要講的話,從來沒有人想過是要透過某一些人拼了命,才有這樣的自由度。
設計台灣國護照貼紙半年發34萬
陳致豪熱切地閱讀有關鄭南榕的資料,加上連續參與社會運動,讓他在幾年之間身份認同發生180度轉變,走上擺脫中華民國體制,支持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
本身是平面設計師的陳致豪,過去3年設計了很多社運Logo的貼紙,包括抗議苗栗縣政府的「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橙色三角錐貼紙;反核大遊行的黃底黑字印有「核電歸零」的圖案;而引起國民黨政府甚至國際關注的,就是陳致豪去年7月設計的「台灣國」護照貼紙,在半年間發出超過34萬張。
陳致豪認為,台灣獨立建國的思潮,是2014年3-18太陽花運動之後,到去年經過「台灣國」護照貼紙,這一兩年之間跨躍式的進展。陳致豪表示,台灣獨立建國以及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大幅上升,也是經由社會運動的傳播。他認為,太陽花運動之所以激發台灣人身份認同,以及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大幅上升,是由於很多台灣人認為馬英九政府過份親中,兩岸服貿協議如果通過,對台灣本土的中小企生存空間都會受到威脅。
台港社運互相交流影響
陳致豪表示,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對2014年底香港的雨傘運動有一定的影響,台港兩地都有一股反中國的情緒。
陳致豪說:反中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港台是一直互相有在看,大家可能有時候是某一種隔海相呼應,大家一起做一些事情。一些參與在運動的人,例如黃之鋒其實也常來台灣,我們這邊社運圈偶然也會跟他們聊一聊。其實某程度上在網路上也是很方便串連,所以大家在做甚麼事情都清清楚楚。
陳致豪表示,有協助香港一些社運團體,例如香港本土團體,今年初效法他設計了「香港國」護照貼紙,陳致豪說,有幫香港本土 團體 印刷一些東西,因為香港很多印刷廠都不敢接一些政治化的訂單。
中國限制港澳自由 成負面教材
陳致豪表示,台港兩地社運界推動的事情,譬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者「昨日台灣、今日香港」,其實大家都是在繁體字的路線上去抗衡中國,並取得自己過生活的自由選擇權。不過,陳致豪認為,香港社運界面對中國的壓力比台灣大很多,令他相當擔憂。
陳致豪說:台灣社會其實對於香港因為距離近,所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只要是中國那邊做太誇張的事情,大家當然是會氣憤,然後大家就會拿來當例子,你看如果我們日後統一就會變這樣。這個當然對中國來講是蠻糟糕的例子。
陳致豪的咖啡店放了很多社運書籍及標語,甚至有台獨的旗幟,陳致豪說,這些東西沒有讓中國大陸觀光客抗拒,甚至有不少中國大陸觀光客及留學生特意光顧及聊天。
陳致豪說:甚至有人跟我講說,其實在他們(中國)的青年人裡面,有很多人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覺得你們台灣人如果要獨立、要建立新國家,其實也沒有關係,但是他們也覺得畢竟他們意識到的這些東西,在他們中國的社會當中,並不是絕大部份人都這樣想,所以他們在那邊(中國)也不太敢講。但是他們來這邊(台灣)就可以講了,所以他們就會來跟你分享。
60後得知國民黨買賣 信心崩潰
1963年出生,今年53歲的雲林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創辦人蔡得黃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6年前放棄電視台的工作,回到故鄉雲林從事農業,他希望運用自然農耕的方式,減少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避免土地及農作物的污染。蔡得黃表示,接受國民黨黨國教育長大的他,在回鄉務農,多接觸土地之後,產生了濃厚的本土情懷,思想上也轉向台灣人身份認同以及台灣獨立建國。
蔡得黃表示,小時候他對國民黨非常熱愛,覺得它是台灣的救星,到20多歲當兵的時候,有非常信任的親戚告訴他,原來國民黨在選舉會買票,令他對國民黨的信心完全崩潰,往後有20多年對政治完全冷漠。
蔡得黃說:因為是我非常了解、非常信任這個親人,在無意之下他跟我講出說,他是曾經為國民黨去買票這件事情,我自己很沒辦法接受,我自己在軍中竟然跟我的長官,去跟他哭訴,因為我等於是崩潰一樣,這個等於是信心的崩潰。
受年輕人影響參與太陽花運動
蔡得黃表示,3年前台灣義務士官洪仲丘死亡事件,激發他參與社會運動,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他也陪同3個當時17至24歲的女兒一起參與。蔡得黃表示,當時參與太陽花運動主要是覺得國民黨以黑箱作業的方式,硬要在立法院通過服貿協議,當中一定有很大問題。
蔡得黃說:所以我們就是要去抵抗,當時我也並不是那麼主動去的,我們是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去了,我們才去了解原來背後的真相是這樣,真的是這樣的黑箱,它的內容真的這樣,然後我們才覺得應該去參與,想辦法改變這個可能會造成的事實。
蔡得黃表示,參與太陽花運動之前,他覺得民眾人微言輕,只能寄望政府慢慢改善,最少不要愈做愈差,而參與太陽花運動後令他對未來產生更多希望,也看到台灣人的公民覺醒。
過度傾中 失去台灣優勢
對於有調查發現,過去13年間台灣36至50歲的人士,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雙重身份認同,大幅下跌23個百分點,由2002年的63%滑落至2015年只有大約40%。蔡得黃認為,可能是由於這個年齡層的台灣人,很多都已經投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他們認為台灣在經濟上依賴中國,而且他們很多也在中國大陸工作或者創業,近年發現其實中國的實質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好,所以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大幅減少。
蔡得黃說:這種失望,加上從新聞報道裡面看到,台灣的優勢、台灣人在技術上、管理上的優勢,已經慢慢被中國那邊的人取代了,也會讓台灣人覺得我們因為太過於傾中,失去了自己的優勢。
2011年正式實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當中有多項台灣的農產品以及魚類,可以開放免關稅進口中國,蔡得黃認為,對台灣農民及漁民幫助不大。
蔡得黃說:因為事實上這些東西不是在台灣賣不出去,假設這些東西還能夠賣到中國的時候,還是會因為商人用高價賣到中國,所以有賺的只是那些進出口的商人。
以上是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湯惠芸從香港發來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