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製潛水艇「海鯤號」下水 蔡英文:展現「國防自主」決心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高雄出席台灣首艘自製潛水艇「海鯤號」下水典禮。(2023年9月28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自製潛水艇「海鯤號」下水 蔡英文:展現「國防自主」決心

台灣首艘自製潛艦「海鯤號」9月28日在高雄舉行下水典禮,完成海試後,將於2024年底交付台灣海軍正式服役。該專案召集人、台灣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錶示,台灣在面對中共威脅下,不惜巨資自製潛艇,不僅可以保護週邊海域航線的安全,也能協同美日等國,鞏固「第一島鏈”防線。

台灣首艘自製潛艦自開工以來,歷經逾4年的建造期程,原型艦9月28日終於在位於南台灣高雄的台船廠區舉行「下水暨命名儀式」。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臨現場主持“擲瓶禮”,並將這艘“舷號711”的潛艦命名為“海鱘”,源自華夏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魚。

蔡英文在致詞時重申台灣對「國防自主」的重視。她表示,台灣近年自主研發的高級教練機“勇鷹”及各式水面艦艇陸續服役,但自製潛艇卻因為台灣所面對的國際困境,難以取得所謂的“紅區裝備”,也就是關鍵裝備,而長期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所幸在台灣軍方及造艦單位台船公司的協力之下,總算不辱使命,達成目標。

蔡英文說:「歷史將會永遠的記住這一天,過去潛艦國造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今天,由國人自己設計打造的潛艦就在大家的眼前,我們做到了!潛艦國造不只是目標,更是我們堅定守護國家的具體實踐,潛艦是中華民國(台灣)海軍在戰略及戰事上,發展不對稱戰力的重要裝備。”

台灣自製潛艦具「X型尾舵」性能提昇

在週四的下水典禮現場,台灣軍方僅允許媒體從「海鰲號」的艦艏方向拍攝,同時將包括艦艏魚雷發射管及聲納等機敏部位,也就是多數的“紅區裝備”,都以台灣國旗配色的幕布包覆住,並未公開。

但就外觀觀察,“海鯤號”最醒目的特徵是其“雪茄型”艦體,而非追求高速的“淚滴型”,這與台灣國防部先前所釋出模型吻合。

對此,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分析,台灣潛艇主要用於防禦,無需強調降低阻力來追求航速,“海鯤號”採較寬敞的艦體設計有利於容納更多設備。

造艦單位、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致詞時也指出,“海鯤號”採用台灣自主設計的“X型尾舵”,性能將優於台灣海軍現役4艘潛艦的“十字型尾舵” 。

公開數據顯示,X型尾舵構造的優點在於舵面不超過艦體輪廓,使其在航行或「坐底」時,也就是停泊隱蔽在海床時,不易碰撞損壞。其次,X型尾舵讓「海鯤號」在水下轉向時也能降低噪音以避免暴露位置。而且「X型尾舵」的續航性較高,就算4片舵面中有3片失效,僅靠剩餘的一片舵面也能有效操控。

至於「海鯤號」艦體尾部的推進器俥葉,事屬機密,軍方在周二的下水現場特別包覆,也不對外展示。台灣軍方人員表示,這是因為專業人士可以從潛艇推進器俥葉的槳葉數目、造型及弧度推估出該潛艇在水中航行時的聲紋特徵,因此,各國對此部位均採保密措施。

「海鯤號」配備美製MK-48重型魚雷

台灣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曾任台灣國防部參謀長,也是這項自製造艦計畫的召集人。他曾於9月中旬的一場國安簡報會中透露,「海鯤號」下水後,將隨即展開泊港測試(Harbor Acceptance Test, HAT),若如期於2024年4月完成,接著將進行出海測試(Sea Acceptance Test, SAT),預計最快可能2024年底前交付台灣海軍,正式服役。不過,他也同時強調,「海鯤號」的所有測試以安全為優先,不預設時間表。

黃曙光也說,依規劃,「海鯤號」入列後,台船公司將陸續再建造7艘同級潛艦,也會翻修現役的兩艘劍龍級潛艦,以擴增至總計達10艘的潛艦規模,屆時台灣海軍潛艦「256戰隊」也將同步升格為潛艦「艦隊」。

黃曙光錶示,「海鯤號」採用美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研發的戰鬥系統,並配備美國海軍現役的MK-48 Mod6AT重型魚雷,其最高時速可達55節(約101公里/小時),比台灣現役劍龍級所配賦的德製SUT魚雷航速提升60%,最大射程也增加25%。

對此,位於台北的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胡振東(Tony Hu)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儘管台灣軍方尚未透露更多關於自製潛艇的詳細信息,但“海鯤號”所取得的魚雷確實是MK-48家族中十分優異的型號。

胡振東告訴美國之音:「MK-48是重型魚雷,它的很大的彈頭,一顆就能夠打得(造成)很大的損傷,它找尋目標的能力、然後追踪目標至終點(的能力也)是很強的,現在在美國也是很重要的潛水艇的系統。」

胡振東對美軍裝備的研發非常孰悉。他提醒台灣,潛水艇下水後的測試過程不能過於鬆懈,也不可因為時間壓力而降低標準,這樣才能確保「海鯪號」服役後的安全運作。

台灣擴充潛艦戰力固守海上生命線與第一島鏈

台灣海軍現役4艘潛艦中,兩艘美製「茄比級」潛艦生產於二戰時期,已過於老舊,僅能執行訓練任務,另外兩艘購自荷蘭的「劍龍級」潛艦也已服役超過30年,因此,台灣早在1990年代就規劃對外購艦,卻礙於複雜的國際局勢及中共掣肘,始終未能成功。

直到台灣總統蔡英文就任後,才正式編列高達493.6億台幣(約15.3億美元)的預算,並自2019年起啟動造艦計劃,以自製籌獲一艘2500噸級的柴電潛艇原型艦。

雖然自製潛艦所費不賀,但台灣國安會諮委黃曙光錶示,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院議長南西·佩洛西(Nancy Pelosi)一結束訪台後,從解放軍當時隨即展開的「繞島軍演」就可以證實,台灣確實需要擴充潛艦戰力。

曾任潛艦指揮官的黃曙光分析,解放軍當時的演習,在圍繞台灣週邊海域劃設了多達六塊的操演區,這代表一旦台海發生戰事,解放軍恐採取類似的戰術,從海上包圍並封鎖台灣。

黃曙光警告,台灣從能源到民生物資,9成以上仰賴國際進口貿易,一旦遭到解放軍封鎖,掐斷海上交通航線,台灣就算把境內武裝成難以攻打的“刺猬”,台灣人恐也難逃被困死、餓死的命運。

從國際戰略局勢來看,由於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樞紐位置,萬一失守,解放軍兵鋒將更容易直接把東北亞跟東南亞攔腰斷開,使其海軍得以毫無阻礙的進入太平洋,威脅到全球海運和日本等周邊國家的安全,屆時不僅日本海上運輸線受阻,韓國也恐將遭中國及北韓兩麵包夾。

不過,他說,儘管解放軍近年來大量建造各式艦,並企圖包抄台灣東部海域,但能走的攻防路線卻不多。台灣往北是鄰接沖繩的宮古海峽,往南則是鄰接菲律賓的巴士海峽,只要台灣擁有相當數量的潛艇,扼守這片關鍵海域的咽喉,黃曙光有信心,台灣可以守住這些重要的海上航路。

黃曙光說,隨著中共威脅日增,週邊國家近年來都已經明顯感受到鞏固島鏈,圍堵中國軍力擴散的重要性,其中,日本強調“島嶼防衛”,澳大利亞捨棄傳統動力潛艇,改採購核潛艇,也是為了擴大航程,增強對於印度洋的防禦。在此局勢下,台灣充實潛艦戰力,不但為了自我防衛,也能在第一島鏈與美、日等民主國家達成協作默契。

他說,依照最新規劃,台灣希望在2027年前,至少將自製潛艦的規模擴充到4艘。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所長歐錫富也認為,從鄰近國家的軍備發展趨勢來看,潛艦已成為小國維護主權的重要武器,透過潛艦,不僅可以布雷、封鎖海域,還可執行戒哨屏衛、獵殺敵艦等戰術任務,且因潛艦潛伏於水下,更能有效保存戰力。

專家:美、日、台應協作潛艦戰略分工

歐錫富告訴美國之音:「(台灣南、北海域)這兩個缺口,把它扼住,就是所謂遏制點,我(台灣)守在這邊, (解放軍)沒有掃除水中障礙的話,它就不敢進來。日本有22艘(潛艇),尤其在防守宮古海峽是應該有相當的嚇阻力量,美國(也)應該會做一些水下協調分工的工作。」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智庫「全球檯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副總監鄭哲軒(John Dotson)則提醒,台灣雖加入各國發展潛艇戰力,但盟國間的事前協作非常重要,將是未來台灣開戰時的成敗關鍵。

鄭哲軒告訴美國之音,如果台灣致力發展這類潛艇戰力,「與潛在盟友間的協調,將面對許多其他複雜的問題,因為當各國在不同的水下平台作戰時,可能發生友軍誤擊,這將導致非常混亂和危險的局面。”

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胡振東因此建議,隨著台灣提升潛艇戰力,美國與台灣應召開會議,討論潛艇作戰的協調機制,因為美國和日本在台灣週邊海域都佈署了強大的潛艇及反潛戰力,一旦台海開戰,最大的風險就是因缺乏協調而“自相殘殺”,因此,美、日、台三方事前的情報分享和戰略協作十分重要。

胡振東說,只要美國、日本跟台灣的潛艇能事先協調出敵我識別的有效機制,三方力量結合起來,可對中共造成有效嚇阻,避免解放軍在台海輕啟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