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雄的貨櫃藝術

一艘巨大貨輪上的貨櫃。(資料照)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高雄的貨櫃藝術

由於客戶需要的減少,全球範圍的海運業務也在下降,這意味著愈來愈多用於把貨物從港口運到市場的貨櫃(集裝箱)被閒置了。台灣是亞洲的歷史比較悠久的船運中心,在這裡,人們對這些無用的鐵皮貨箱進行改建,使之更實用或是更藝術。美國之音記者詹寧斯參觀了台灣主要港口高雄的一個貨櫃碼頭。

11月,全球範圍內停泊的貨櫃船(集裝箱船)達到五年來的新高。 根據業內出版物《國際航運新聞》的報道,因為需求減少和產能過剩,全世界有近5%的貨櫃船閒置。但是,在身為海運業務繁忙的台灣的重要港口城市高雄,一些閒置的貨櫃被送到了陸地。在那裡,這些棄置的貨櫃有了門窗和陽台,甚至變成了賣酒的酒吧。

一些台灣人真的住進了這樣的一些舊貨櫃。一些被改裝成路邊的貨攤或是農場的辦公室。少量的變成了郊區的房子。一個旅店或是選舉辦公室可以用七個貨櫃組成。在高雄市12月舉辦的國際貨櫃藝術節上,有人將八個貨櫃組建在一起。

台灣建築師林志峰說, 現代的台灣人喜歡貨櫃是因為它們新奇的價值以及靈活的結構。

他說:“對很多人來說,看了之後,慢慢就有了興趣,比較多的人看到了它的特殊性,第二是它建造速度,它的可變動性,移動也可以。”

很多貨櫃先是被堆放在高雄市公路的兩旁,它們或者被閒置不用,或者太破、太鏽而無法再次出海。但是在裕豐貨櫃企業有限公司, 貨櫃堆放到了七層,所以管理層就利用這些貨櫃發展副業,把他們打造成民房或是銷售辦公室。這個公司原來是通過儲存貨櫃而賺錢的,現在該公司30%的營業額來自這個改裝業務。每份改建工作起價1000美元左右。

裕豐公司經理李佩璇說,改裝可以很快就做好。她自己的辦公室就是用六個貨櫃改制的,裡面有分隔間、有空調也配備了家具。

她說: “一般一個小的貨櫃,裝起來大概是一天的時間, 釘木板,把電線牽起來。 最近好像比較流行,因為台灣比較喜歡走藝術的風格,所以他們就會用貨櫃做這樣的東西。”

台灣的官員們不清楚有多少建築是從貨櫃改建的,但是,這些建築會容易被看出來。在高雄北面的一條公路上,大約有60座由貨櫃改建的房屋和辦公室。 台北市的一個新屋展示廳就是由35個貨櫃建成的,一些建築有兩層或三層高。 高雄的這家時髦的兩層飯店包括一個餐廳、酒吧和一個屋外平台。

在這些裝飾一新,甚至噴上了明亮的漆貨櫃建築上,人們依然可以看到貨櫃最初的瓦楞狀的鋼鐵皮。它們大約有12米長。

自2000年以來, 高雄市政府每隔兩年就舉行一次貨櫃藝術節。因為這些活動,民眾對嘗試使用貨櫃有了興趣。過去10年來, 高雄市一直試圖減少對制造業的依賴,而更多的嘗試文化產業。

吳益政是市議會成員,他是貨櫃藝術的主要倡導者。他希望居民們能夠把這看成是一种藝術形式,同時還是環保的建築方式,可以替代那些在地球上留下重大印記的永久建築。

他說:“有些建築要呆100年,200年或是500百年,但是,有些不需要,不要的時候就可以移走,不會造成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壞,所以我們就鼓勵通過貨櫃藝術節,有環保和反省的意涵在裡面。”

吳益政所在的大院是去年建起來的, 用了七個貨櫃。三樓上刷著亮漆,裡面是一個可以居住四個人的廉價旅店。走廊大到足夠可以讓大家喝咖啡和看電影。台灣總統候選人宋楚瑜現在就在用一個貨櫃改建的建築幫助經營自己的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