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港人沒有新年願望 22%想移民 學者指社會充滿無力感

2021年8月29日參觀移民資訊展覽的香港人 (路透社照片)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18%港人沒有新年願望 22%想移民 學者指社會充滿無力感

踏入2022年元旦前後一星期內,香港兩家知名度最高的獨立網媒《立場新聞》及《眾新聞》,在壓力下先後宣佈停止運作,公民社會組織及傳媒機構的解散潮延續到2022年初。近日多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5成市民不滿過去一年的發展;接近6成市民不喜歡在香港生活;每5名香港人當中有一人想移民;接近兩成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創30年來的新高紀錄。有學者分析,港人無新年願望比例創新高,反映社會充滿無力感,可能與過去一年多個公民社會組織解散以及疫情持續等因素有關。。

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的《港區國安法》,2020年6月30日深夜透過《基本法》附件3直接引入香港實施後,2021年對香港社會尤其傳媒及公民社會組織產生重大的影響。

去年公民社會解散首有新聞工作者被囚

據多家香港傳媒統計,2021年有超過50個公民社會組織,在國安法的壓力之下被逼解散或停止運作,包括多個民主派政黨、社運團體、工會以及傳媒機構等。“解散”這個詞可能成為去年新聞報道當中,出現得最頻繁的其中一個詞語。

國際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簡稱CPJ),去年底發表年度報告,當中提及香港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首度有新聞工作者被囚禁,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6名前《蘋果日報》高層,和網上電台“D100”的節目主持人傑斯,合共8名新聞工作者。

快樂指數持續負數18%無新年願望創新高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前身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香港民意研究所,上星期二(12月28日)召開記者會,發表題為“2021年回顧及2022年前瞻民意調查”。這項調查在12月9至14日,由真實訪問員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17名香港居民。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2021年回顧及2022年前瞻民意調查”顯示,4成港人認為2021年生活不快樂,快樂淨值為負10%,另有18%香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創30年來的新高紀錄。(美國之音 湯惠芸)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成受訪者不滿過去一年的發展,認為生活不快樂的市民佔4成,數值雖然較往年有改善,但快樂淨值仍然是負10%,由2019年起,連續3年,香港人的快樂指數都是負數。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在記者會上分析,這一項民調由1992年開始,至2018年的26年之間,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從來都是正數,自2019年社會運動開始,快樂指數首次跌至負38%、2020年為負45%,2021年的快樂指數雖然有所上升,但仍然是負10%,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

李立峯說:“回看歷史數據,其實是由1992年開始有這個年度的回顧,說(香港人)快不快樂,即是這個民調出來之後,其實由1992年去到2018年,26年裡面那個快樂指數的淨值其實從來都是正數的,其實是30年來只是出過3年是負數,就是前年(2019年)、去年(2020年)及今年(2021年),當年不是說今年差得很厲害,今年是回升了的,但仍然是一個負數的數值,變成大家見到其實有些數字仍然見到,雖然叫做好多香港市民覺得好過去年(2020年)、好過前年(2019年),但是仍然是那個”好”其實真的有一定的限度。”

學者指社會充斥愁苦情緒

李立峯分析,2021年的快樂指數雖然有所上升,但不代表香港市民認為整體社會環境有改善,可能只是基於“均值回歸”的現象,即是過去兩年出現極端不快樂的指數,因此2021年從低谷回升是正常現象。

調查亦發現,接近兩成即是18%的香港人沒有新年願望,較2020年增加10個百分點,創30年來的新高紀錄。李立峯表示,快樂指數仍然是負數,加上破紀錄的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反映社會充斥愁苦的情緒。

李立峯說:“回答沒有新年願望的比率其實是歷史新高來的,其實都顯示了一些東西,即是其實剛剛講的,雖然情況整體的氣氛可能是比過去兩年好,但是你看看那個快樂指數,仍然是負值,而且新年願望‘沒有願望’那個比例創歷史新高,其實都見到社會上面的氣氛,都仍然是有一種、可以說是一種即是愁苦的情緒,或者有一種不是那麼開心的情緒,其實在彌漫著。”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表示,18%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反映香港社會充滿無力感。(美國之音 湯惠芸)

無力感或與公民社會及疫情持續有關

李立峯回應美國之音提問表示,這種現象亦反映香港社會充滿無力感,受訪者認為,講出願望都不可能成真,可能與過去一年多個公民社會組織解散以及疫情持續等因素有關。

李立峯說:“其實在這裡可能牽涉到一種我們會叫做‘無力感’的問題。即是我說我願望那樣東西,又可能會有些人覺得那件事情一定不會發生,那我願望來做甚麼呢﹖這個有時不只是社會的,你就算個人願望有時你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的,即是你會講一個願望的時候,有時都可能受你的心態,即是每一個市民他講一個新年願望的時候,可能都或多或少受他自己的心態影響,如果那個市民的感覺是覺得,似乎都很難去願望些甚麼,好難去希望些甚麼的話,這樣他就可能會講少一點。所以剛剛提到會不會社會上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譬如我們在講2021年很多公民社會組織的解散,或者各種各樣的一些比較具爭議性的案件的判決,或者甚至講到疫情,或者甚至一些不一定是政治,或者一些民生問題,是令到大家覺得其實都很難去願望、很難去希望些甚麼,這個絕對有可能的。”

展望2022年,李立峯認為,香港整體社會氣氛仍然會受到移民潮的影響。

他說:“那個社會氣氛亦都會、很難不受整體移民潮影響的,無論你怎樣看移民潮的問題,即是客觀地就有很多人在離開,變成有時就說其實我相信對大部份市民,他自己未必走但是當你有很多親戚朋友。即是一個月就要吃一餐送別的飯的時候,其實你心情很難不受影響。我想始終其實、總結起來講,都其實是那句,其實香港在2021年即是雖則那個民情的反映,情況比2020年好些、比2019年好些,但仍然是有不少的因素、有不少的情況,即是令到其實香港人在2021年,仍然不是在一個叫做比較開心、比較寬鬆的一個氣氛、一個環境裡面生活,但當然你說明年(2022年)會怎樣,這個就真的很難去估計了。”

鍾劍華指香港社會或出現失範狀態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分析,18%的香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創歷年新高,是各項數據中惡化得最高的一項,反映社會上的無力感,令香港人對未來不再有期望,可能會出現社會學上的“失範狀態”。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18%港人沒有新年願望,反映香港社會可能出現”失範狀態”,對個人或社會都再沒有期望,不是健康的現象。(美國之音 湯惠芸)

鍾劍華說:“這個正正在反映香港人在現在這個狀態底下,那個整體性的無力感正在加強。其實當一個社會,個個都不再有期望的話,對自己也好、對社會也好,都不再有期望的話,愈來愈這些人的話,其實整個社會是處於一個社會學上的所謂‘失範的狀態’,即是大家都不會再有些甚麼期望,或者對一些既定的價值、對既定的標準都不再有堅持那樣。這個社會如果長期趨勢都是這樣的話,其實就絕對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看到2019年的時候,香港人對社會的期望是很高的,即是超過6成都告訴我們,他們對社會的期望是很高的,正正是因為當時大家還期望社會有轉變,但是這兩年就急速地下跌,現在還繼續下跌。”

鍾劍華表示,這種現象亦反映為何香港在過去兩年出現移民潮,香港在這個調節期以及“社會改造”之後會否出現新的平衡點值得關注,他呼籲當局注意這種現象。

鍾劍華說:“這個(現象)反映當我們的社會,到了一個處境,很多人都不覺得自己能夠影響到我們所處這個大社群那個發展,或者處理一些大社群面對的問題的話,再加上個人那個意志都開始鬆弛的話,其實我覺得亦都值得我們的社會留意。可能這個解釋到為何這麼多人想移民,解釋到為甚麼有些人會有很強烈的無力感,或者說那種情緒都不是太好,現在可能是一個調節期,我們都會向‘均值回歸’發展。我們可能都需要再看一兩年,就會看到在這個過程裡面,究竟會不會出現一個新的平衡點呢﹖這個平衡點可能就會跟過往比較低了多少呢﹖或者高了多少呢﹖亦都可以了解到現在這一系列的所謂‘社會改造’,究竟產生了一個怎樣的效果。我們雖然只是每年做一次(調查),我希望這些數據都能夠對我們的社會,對政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如果它(政府)肯看的話。”

再有兩家獨立網媒受壓停運

踏入2022年元旦前後一星期內,香港兩家知名度最高的獨立網媒《立場新聞》及《眾新聞》,在壓力下先後宣佈停止運作,公民社會組織及傳媒機構的解散潮延續到2022年初。

香港警方國安處上星期三(12月29日)拘捕多名高層及前高層人員,並凍結超過6千萬港元的資金,《立場新聞》當日下午宣佈停止營運,網站及社交媒體的內容當晚全部刪除。

當中《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及前署理總編林紹桐在上星期四(12月30日)被控《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罪》,被帶到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兩人不獲保釋,還柙到2月25日再次提堂。被囚禁的香港新聞工作者增加到10人。

受《立場新聞》事件影響,另一家知名度較高的獨立網媒《眾新聞》宣佈,星期二(1月4日)凌晨起停止運作,網站內容不再更新,並遣散40多名員工。

民調指6成人不喜歡香港生活22%想移民

民主黨星期二(1月4日)召開記者會,公佈一項12月14至24日進行,以電話語音調查方式訪問534名香港市民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接近6成受訪市民表示,不喜歡在香港的生活,而過去一年有22%市民想過離開香港去其他國家生活,即大約每5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人想移民外地。

民主黨1月4日公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接近6成港人不喜歡在香港生活,22%受訪者想移民。(美國之音 湯惠芸)

民主黨經濟政策發言人陳堡明表示,有接近六成港人表示不喜歡香港現時的生活,反映政府必須要小心檢討施政方針及準則,包括如何讓施政真正貼近市民生活,以及如何重新建立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信。

民主黨批港府沒挽留香港人才

陳堡明表示,22%市民想過離開香港去其他國家生活,反映香港人才流失的情況嚴重,批評港府沒有挽留人才的政策。

陳堡明說:“過去政府回應移民潮的時候的說法,好多時都是說,‘如果你覺得香港好你就會留下’。但是你(政府)沒有做一些政策去挽留人才,做到吸引人留下,只是告訴大家香港很好,而要我們香港市民不停自己去選擇留下或者離開的時候,這個情況是十分之嚴重。而當我們去看這22%(想移民)的市民,其實我們534個抽樣訪問當中,有114位就在這22%當中,而其中有95位即是75%的人、7成半的人是大專或以上的學歷的,所以我們可以見到、更加見到的一件事,就是這個移民潮。所謂的人才流失確切地在發生,甚至在於我們一些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士,都是在發生當中。”

民主黨經濟政策發言人陳堡明表示,22%港人想移民,反映香港人才流失的情況嚴重,批評港府沒有挽留人才的政策。(美國之音 湯惠芸)

4成港人感自由度持續惡化

陳堡明表示,調查亦發現有超過4成市民認為,主權移交後的個人自由度較主權移交前有所減少,他認為2021年各調查中的香港新聞自由度持續下跌,已經可見一斑,他又認為,如果是立場及眾新聞停運之後再進行有關調查,受訪者認為自由度惡化的數字,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陳堡明說:“例如大家可以看看最近的新聞自由的變化,上星期的《立場新聞》,前幾日的《眾新聞》,這些都是很多不同的東西出現,我們見到當好像之前(立法會議員)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立場新聞》還在的時候代表有言論自由,究竟現在《立場新聞》消失了,那個新聞自由還在不在呢﹖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亦都相信不只我們有這個疑問,全香港的市民都看在眼內。”

陳堡明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後,很多商業及民間活動大規模恢復,但是集會結社等活動卻被大幅限制,他預計如果情況沒有改變,擔心未來相關民調的數據只會進一步惡化。

港人對一國兩制是否成功意見分歧

民意調查問到“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否成功”,回答成功及失敗的比率相當接近,大約各佔4成。

陳堡明表示,結果反映對於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否成功,市民意見相當分歧。他認為公眾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或許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政府必須探討為何有接近4成市民認為一國兩制失敗。

陳堡明表示,政府應該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就一國兩制相關問題所作的調查,有助了解民情。他又表示,主權移交24年來,治港方針有不同變化,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由過去的“港人治港”變成今天的“愛國者治港”,這次調查及時反映了在“愛國者治港”下,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