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維吾爾族強迫勞動的貿易限制主要衝擊東南亞

  • 美國之音

資料照片:新疆一個棉花製品廠內的情景。 (路透社轉發2021年4月1日照片)

美國最新的貿易數據顯示,東南亞正在承受美國為阻止中國維吾爾少數民族強迫勞動而採取的貿易限制的越來越大衝擊,數十億美元的出口被阻止。

經濟學家和人權專家表示,該地區遭受的沉重打擊是因為全球供應鏈將中國出口轉移到東南亞,而中國繼續主導主要的大宗商品領域。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揚特·梅農(Jayant Menon)對美國之音說,兩股強大力量的較量讓東南亞「被夾在中間」。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最近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生效以來,美國共扣留了價值35.6億美元的進口。其中約86%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進口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只有3.95億美元直接來自中國。

法案禁止進口全部或部分在中國新疆自治區生產的任何產品,因為推斷這些產品涉及強迫勞動。雖然許多產品最終被允許進入美國,但進口商必須證明這些產品不是強迫勞動生產的,以確保產品獲準進入美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月。

美國和其他國家政府指責中國對以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族人實施種族滅絕,不僅強迫他們勞動,還對他們進行大規模監視和拘留、宗教迫害和強制絕育——北京方面對此全部否認。

全球人權組織「終止維吾爾族地區強迫勞動聯盟」表示,新疆是一些對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的商品的主要來源,包括全球12%的鋁、超過三分之一的太陽能板多晶矽,以及中國生產的90%的棉花。

經濟學家智庫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兼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尼克‧馬羅(Nick Marro)說,如今許多這些供應鏈流經東南亞,不僅是因為《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

他對美國之音說,“多年來,跨國公司——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非中國公司——一直在向東南亞大量投資,構建供應鏈,以規避美國關稅。”

他說,雖然這遠非投資湧入的唯一原因,但“例如將一些生產鏈轉移到越南或泰國,可能混淆某種商品是否最初在中國生產。”

馬羅並說,「這不一定是個萬無一失的策略,」「美國貿易當局對非法轉運和其它規避美國關稅的行為非常敏感。但對一些供應鏈來說,打擊這些活動可能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對棉花等產品,尤其是都知道棉花最難追蹤。」

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貿易經濟學家梅農說,不斷發展的供應鏈如今需要超越直接從中國出口的產品來捕捉那裡生產的產品。

他說,“許多國家有越來越多的生產和價值附加,”“僅僅關注從新疆到美國的商品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美國因《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扣留了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價值略高於3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其中絕大部分29.6億美元是電子產品,包括太陽能板。

華盛頓維吾爾人權計劃全球倡議主任路易莎‧格雷夫(Louisa Greve)將此歸因於十多年前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對東南亞的投資激增。

她對美國之音說,“我們不知道有任何維吾爾人在東南亞從事太陽能,但我們知道多晶矽來自何處。這就是問題所在。”“這有關元件。”

格雷夫並說,參與進口並將多晶矽併入太陽能板的東南亞國家和公司,也可能參與中國政府支持的強迫勞動生產。

她說,“全球35%的多晶矽,或太陽能級多晶矽來自中國。每個製造商,例如東南亞實際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工廠……都說,‘我們必須對我們使用的原材料負責’。”

梅農稱,《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可以為那些受強迫勞動影響小於中國的低工資國家帶來好處,為他們驅動更多業務,但東南亞仍難以擺脫中國的供應。

他說,“中國仍然是東盟供應鏈的樞紐或中心。這沒有改變。有一些重新配置,但總體來說,中國不會消失。”

梅農說,法案等「鈍性」貿易手段也可能損害供應鏈中游的國家,因為會驅走現有的生產和投資,導致當地工人工作減少或就業減少。

他說,「這項法案是一個大舉措,一項大規模措施,因此如果它對轉移生產沒有產生一些影響,我會吃驚,」「如果你這樣禁止進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轉移生產的方式,試圖繞過這些禁令。

馬羅表示,幾年前迫使企業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以「去風險」的同樣壓力也可能變成一把「雙面刃」。雖然這促進了東南亞經濟,但隨著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始更嚴格地審查幫助中國逃避貿易限制的國家,其成本可能會增加。

即使只報告了2024財年的11個月,美國海關數據也顯示《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案》過去一年阻止來自東南亞的進口量超過前一年。

馬羅說,執法工作面臨“非常現實的風險”,但地緣政治也可能幹預。

他說,“美國官員非常希望打擊中國規避關稅,同時也努力避免東南亞因美國對中國日益鷹派的戰略而陷入孤立,”“這種平衡行為將決定美國未來對該地區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