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在剛剛落幕的北約峰會上,首次受邀出席的南韓總統尹錫悅多次強調基於相同價值觀和規則的合作,尋求加強同西方夥伴國家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聯繫。
與此同時,有美國媒體報導,南韓官員相信一旦台海發生衝突,美國會軍事介入。分析指出,將兩者結合起來,不難看出南韓對中國的警惕態度。不過這並不代表韓國會站到中國的對立面,其未來立場還取決於中國的態度。
韓北約峰會上大步靠攏西方加入對抗中國行列?
作為首位出席北約峰會的南韓總統,尹錫悅積極實踐了新政府提出的“價值觀外交”,在政治、軍事、經濟領域向共享相同價值的西方夥伴國家靠攏。
從政治和軍事方面來看,南韓多次表態將加強與北約在朝核等問題上的合作,並積極修復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
尹錫悅6月30日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會晤時表示,下半年南韓和北約將締結新夥伴關係,北約駐南韓代表處也將成立,雙方合作將進一步擴大並制度化。同時,尹錫悅呼籲北約持續關注朝核問題。
在前一天的峰會上,尹錫悅還提到了北約新戰略概念,並表示南韓和北約在政治、軍事領域的合作不斷發展,“南韓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竭盡責任”。北約新戰略概念將中國定義為對北約成員國安全、利益和價值觀的“系統性挑戰”。
峰會前,南韓、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個受邀出席的印太地區國家首腦會晤。尹錫悅在會晤中同樣強調了印太國家和北約國家合作的重要性,指出雙方必須聯合起來,才能使基於自由、人權和法治的秩序得到尊重。南韓總統辦公室補充說明稱,四國均在構思印太戰略,這其中包括對中國的思考。
另外,美日韓首腦會談在峰會期間時隔將近5年再次舉行,三方商定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朝核威脅。尹錫悅7月1日還在機內記者會上透露,三國首腦從原則上就重啟軍事安全合作達成了一致。南韓總統辦公室亦評價稱,這意味著三國安全合作得到了修復。
在經濟領域,南韓積極尋求和歐洲國家展開合作,明確表示需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度。
南韓先後和澳大利亞、荷蘭、法國、波蘭、丹麥、加拿大、捷克、英國舉行首腦會談,討論在半導體、能源、軍工等關鍵產業領域的合作。南韓總統辦公室稱之為戰略性選擇,“過去20年間的對中國出口繁榮期正在結束,需要推動市場多邊化”,歐洲正是替代性市場。
對於這一系列行動,部分媒體認為,南韓實際上已選擇加入對抗中國的路線。中國外交部也連日批評韓國和日本出席北約峰會。
不過南韓政府否認了這種說法。該國外交部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出席北約峰會並非為排斥、針對特定國家,而是旨在與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伙伴國家展開合作。
南韓國務總理韓悳洙此前也表示,韓國是出於自身的安全需要參加北約峰會,即便中國採取報復措施,也將堅持原則。
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委員梁旭向美國之音指出,“從這次北約峰會總體上的語境來看,中國可能會做出這樣的解釋。但是南韓目前處於必須擴大共同參與對北韓施壓、制裁的合作夥伴的狀況。因此很難說(出席北約峰會)是針對中國”。
梁旭認為,南韓上屆政府為解決朝核問題,對中國採取了過於柔和的態度,以至於被視作是低姿態外交。因此這屆政府必然會尋求以平等的姿態與中國打交道。“如果中國認為南韓是在施壓或者拒絕對話,那麼只能說這是中國方面在認知上的巨大局限”。
美媒:南韓官員認為美國會軍事介入台海韓國警惕中國態度漸鮮明
但種種跡象顯示,南韓對中國並非毫無戒心。
美國媒體AXIOS上月28日報導,一名要求匿名的南韓官員在與部分媒體討論韓國新政府外交政策側重點的過程中表示,若中國攻打台灣,南韓更願意認為美國會予以回應。如果美國對台灣袖手旁觀,將被視作是美國不會在北韓鮮攻擊時防衛韓國的信號。
對於中國的威脅,這名官員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首爾將繼續更多地關注中國,部分是出於作為美國盟友的責任感;不過目前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中國會考慮攻擊南韓。報導稱,南韓軍方大部分時間都在擔心北韓,中國在優先事項中排名第二,重要性低很多。
這名官員還指出,中國目前對南韓構成安全“風險”,但不是直接“威脅”;不過台灣海峽可能發生的事件或改變這一等式。
報導稱,這名官員並未說明南韓是否願意派兵。
從去年5月的美韓首腦會談起,南韓持續在多個場合和盟友、夥伴國家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上月中旬美日韓防長更是首次在聯合聲明中提到台海問題,表示“三國防長強烈反對任何加劇地區緊張氛圍的行動”。
台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盧信吉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這是南韓對中國的一種警告。對於南韓來說,最危險的情況是假如台海生變,美國會否願意真正地做出承諾。為此,南韓做出了一個情境的假設,“其實不只是說過美國聽,也在說給中國聽”,“希望雙方某種程度上被嚇住,希望大家不要改變現狀……不要照著我假設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說你(中國)不要打台灣”。
學者:韓調整安全戰略將朝核和台海問題置於一個框架下
從向北約尋求政治軍事合作,到在台海問題上逐步亮明態度,韓國的腳步正在從朝鮮半島邁向整個印太地區。
盧信吉認為,這種變化源於南韓自身戰略的變化。首先,自拜登亞洲行之後,南韓開始重新構建它在全球的定位,以及在美韓同盟中應承擔的區域責任。其次,雖然南韓對朝核問題的關注度大於台海問題,但兩者都是“區域和平穩定的問題”。過去南韓嘗試通過單邊、多邊(六方會談)以及美日韓同盟關係去解決,“但是看起來效果都不是非常地好。所以或許現在對它(南韓)來講,透過跟北約的合作或者說在某些安全議題上面的新模式的嘗試,是它目前在區域發展跟全球戰略結構上面的一種轉變”。
梁旭則表示,“很難說南韓的安全戰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尹錫悅政確實府對印太戰略非常關注,且正準備製定南韓版本的印太戰略,但“目前美國、日本所說的印太戰略很大程度上是以施壓、圍堵中國為前提,我不認為南韓的印太戰略會和美日相同”。
不過梁旭也指出,南韓版印太戰略會對中國採取怎樣的立場,取決於中國政府對韓國的態度和在具體問題上的合作。“歸根結底,南韓會採取何種態度,還是要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