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中關係近來因貿易、南中國海、台灣及其他議題日趨緊張,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立場也日漸強硬,有前美國官員認為,美國應該考慮廢除美中第3個聯合公報,因為那個“有重大缺陷”的文件嚴重傷害美國利益。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事務主任博思科(Joseph Bosco)上星期在《國會山》網站提出這個被他自己認為是“挑釁性”的主張。
博思科說,特朗普總統上任後已經在“不符美國利益”的理由下撕毀前任政府的一些國際承諾,例如《巴黎氣候協定》及《北美自貿協定》等,現在他也可以考慮廢除由裡根總統與中國總理趙紫陽會談後,美中雙方在1982年8月17日確認發表的美中第3個聯合公報。
博思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解釋了他提出這個主張的原因:“第3公報對美台之間的軍售施加隨意與不必要的限制,它暗示那些軍售最終應該被停止,我認為那與《台灣關係法》並不一致,因為《台灣關係法》設想的是美台之間有持續性的安全關係,只要台灣的安全與獨立受到外在的威脅。那些威脅仍然存在,因此我認為第3公報是過時的,它應該被廢除。”
在第3公報之前,美中兩國發表的第一個聯合公報是1972年關係正常化的上海公報,以及1979年的建交公報,但這兩個公報未能解決美中之間關於對台軍售問題在立場上的重大分歧,因此在又被稱為“八一七公報”的第3公報中,雙方以較為明確的文字處理軍售的問題,包括美國“不尋求執行長期對台軍售政策”,以及美國“意圖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直到一段時間後得到最終解決”等。
博思科認為,儘管裡根總統以給台灣的“六項保證”來修補第3公報為台灣帶來的傷害,但中國經常以此公報來指責美國未遵守公報中的承諾,或要求美國在其他議題上的讓步。
博思科的主張在華盛頓政策圈引起一些爭論,關注台海情勢的前美國政府官員、學者專家認為,在美中關係緊繃的時刻,如果再去動搖美中之間的三公報,可能為目前急需穩定的亞太情勢帶來更多不穩定的變數,也更可能為台灣利益帶來傷害。
博思科也承認,自己的主張具有挑釁性,但他只是要“丟一顆石頭到水里,看看能濺起什麼樣的水花”,他真的不認為這麼做“會引發一場大海嘯。”
在彭斯發表表揚台灣民主、嚴厲批評中國的演說後,有些支持台灣的友人認為此時是提出美台新倡議的好時機,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過於高調的倡議對台灣並沒有好處。
美國維吉尼亞州大學公共政策教授何漢理(Harry Harding)就說,他不支持無法讓美國以一中政策來辯護或解釋的作為,“例如將美台關係升級到正式的外交承認”,或支持台灣成為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的正式會員,因為“偏離美國的一中政策,將為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的穩定帶來危險及不必要的風險。”
何漢理星期一在離開華盛頓前往台灣政治大學任教前的一場座談會中表示,雖然美國的一中政策不盡理想,但仍然具有高度可行性,即使台灣已經民主化,這個政策也沒有調整的必要。
他說,雖然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與中國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英文名稱很接近,都有“一中”(one)也有“P”,不過兩者的意義大為不同,美國的一中政策非常多面,包含了《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裡根總統的“六項保證”、克林頓總統的“三不”,內涵極為複雜。
何漢理說,在北京當局極盡全力要邊緣化台灣之際,台灣要做的是保住現有的一切,並且讓全世界看到台灣2300百萬人的存在,美國也應該在這方面加大支持台灣的力度,因此他支持美國對台灣的務實做法,在現有的一中政策框架下維持與台灣活躍的關係,包括軍售、高層官員互訪、高層領導人過境等措施,他也認為在這個現有的基礎上美國對台政策的確有值得調整之處,包括更多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作為、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軍事能力以應對解放軍威脅等。
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也認為,在美中關係情勢未明之前,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作為不一定對台灣有利。
卜睿哲上星期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站上發表評論說,特朗普政府明顯已決定在言行上對中國採取更趨競爭的態度,但目前還很難確定其規模、時間長短及其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不僅應注意美國政策的任何轉變,更要關注政策形成的過程,以及這種過程如何影響政策。
卜睿哲指出,美台關係發展良好是因為美台兩方從彼此的角度處理議題,並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即便台灣在目前的特朗普政府中有許多友人,美國國會也站在台灣這一邊,但“即便美中關係變成零和競爭,台灣也不必然自動成為其獲益者”,台灣不是沒有可能成為“隊友炮火”誤傷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