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危機組織:美大選增不確定性台北與北京應立即採取降溫行動保留未來管理緊張局勢的操作空間

  • 鍾辰芳
台灣總統賴清德在視察桃園軍事基地時與官兵合影。 (2024年5月23日)

台灣總統賴清德在視察桃園軍事基地時與官兵合影。 (2024年5月23日)

自從台灣民進黨籍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台海兩岸局勢急劇升溫,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新發布的報告說,賴清德上任後在台灣的事實自主上採取了更強硬的態度,北京也因此而加大了對台灣的壓力,為避免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台北應該在其言論上降溫,北京也應該控制對台灣的軍事恫嚇,華盛頓則應該提醒台海兩岸,恢復更具靈活性的姿態對各方都有好處。

總部在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ICG)上星期四(9月26日)發布的報告《台灣海峽擴大中的兩岸分歧》(The Widening Schis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中指出,賴清德領導的政府發出的信號是:它將採取與前任的蔡英文政府不同的做法;賴清德認為,面對一個更加咄咄逼人的中國,有必要更堅定地主張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事實主權”(de facto sovereignty)與自主性,並明確拒絕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宣示。

台海兩岸對抗日益公開

不過,這份報告說,北京認為賴清德政府在兩岸問題上的姿態具有挑釁性,因此它要升級已經增溫的施壓行動來挑戰台灣的事實主權,「雙方這種動態關係變得越來越公開的對抗,使得台灣海峽原本就已經不穩定的態勢更為惡化,」報告說。

為了讓情勢受到控制以避免衝突發生,這份報告建議台北恢復到原先蔡英文政府在公開表達台灣地位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時採取的謹慎做法;北京也應該克制其對台灣的軍事恫嚇,雙方都應該謀求維繫彼此間的溝通管道,而華盛頓則應提醒台海兩岸,保持更有彈性的姿態符合雙方的利益。

「沒有任何政治解決方案能夠彌合日益擴大的跨海峽分歧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報告說,短期內北京與台北都能從立即降溫的態勢中得到益處,也能為今後管理彼此間的緊張關係保留操作空間。

這份37頁的報告分析了美中台的三角關係在一連串政治事件中的發展動態,包括2023年11月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峰會、台灣2024年1月的總統選舉,以及賴清德總統5月的就職,報告的結論來自國際危機組織的內部研究;以及與數十名美中台三方人士的訪談,對象包括台灣及美國政府官員和學者,以及那些和中國政府有聯繫的研究機構的中國學者,不過與中國學者是透過電話訪談的方式。

美在台灣選前對中國提出多次再保證

報告提到,在去年的「拜習會」中雙方都試圖降低彼此間的摩擦,因此在峰會後美中都特意降低在台海議題交鋒的分貝,報告還援引一名美國資深官員在台灣選舉前一個背景簡報中關於美國反對台海任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以及“美國對台海分歧的最終解決沒有立場”的說法指出,這是在“暗示華盛頓並不反對和平統一。”

「北京對賴清德勝選的擔憂,是拜登政府發出許多再保證聲明的決定性因素,」報告說,這些表態還包括了拜登本人在賴清德當選後公開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這些公開表態「意在向北京強調,美國依然致力於維持其『一個中國』政策。」

報告說,賴清德在競選期間表明他會延續蔡英文的兩岸及外交政策,但蔡英文在兩個任期間都保持不變的基調,就是在公開談及台灣的主權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都會保持某種程度的模糊和謹慎,即便民進黨的立場一直都是兩岸是不同的實體而不是一個中國,但蔡英文大多數時候都會盡量不這麼說,為的是不直接挑戰北京,並“維持台海最低程度的穩定。”

賴清德對台灣主權主張更強硬

國際危機組織的這份報告指出,賴清德卻採取了不同於蔡英文的做法,因為蔡英文在第一次就職演說時提到,將以台灣的憲政體制來處理兩岸關係,以此向北京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看法做出姿態,但賴清德卻以台灣的憲政體制來挑戰中國的立場,並以此來為他所認為的兩岸關係應反映台灣「事實自治」的正確定位設定基調。

「的確,北京在蔡英文八年任期中升級對台灣的施壓也加深了台北的看法,那就是即使更加順服也不會使中國更加溫和,」報告說。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清楚地將台灣與中國描繪成兩個沒有重疊主權的不同實體,而蔡英文在她的就職演說中卻是選擇以模糊的說法來形容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報告說,就職演說的文字一直都是北京用來分析台灣新政府意圖的依據,然而賴清德卻在他的演說中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暗示兩岸是分離的,這是蔡英文在重要的公開演說中極少會使用的文句。

“賴清德還將台灣海峽另一邊稱為'中國'而不是'大陸'或'北京當局',”報告說,後兩種表述暗示的是,“海峽兩岸屬於一個更大的實體。”

北京增強對賴清德就職演說的回應

在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後,報告說,北京的回應是舉行高調軍事演習,並將賴清德描述成一個在追求台獨上已超越歷任台灣領導人的分裂分子,儘管極有可能北京原本就會對賴清德的演說做出負面反應--就算他沿用蔡英文的政策--但是從北京在5月20到21日官方聲明的變化,及軍演定在賴清德就職三天后才舉行,似乎顯示北京原本有可能期望賴清德的演說較為緩和,但事與願違後經過內部討論才決定增強其回應的強度。

報告說,北京在台灣選後持續接觸國民黨,包括與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及立法院院長傅崐萁率領的代表團會面,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發展與國民黨立委的關係,因為選後在立法院成為多數的國民黨,其影響力和「阻止民進黨總統推進其政治議程」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加。

此外,北京也透過選前與國民黨高層會面的公開場合,試圖向賴清德政府提出可採用的說法,以那些說法來對北京發出他們想改善關係的信號,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的主軸,是“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的概念,例如在2024年4月與馬英九見面時,習近平不斷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等。

北京給賴清德通關密語未被採用

這份報告引述「據報接受北京指令」的台灣《中國時報》在賴清德就職前發,發表一篇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賴清德通關密語》為題的文章說,中國為賴清德「留下的明燈”,“不是過去的'九二共識',也不是讓民進黨為難的'一中原則'”,而是如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所說的,是習近平在與馬英九見面時有關「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為主旋律的論述,「尤其是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部分。

不過一位台灣學者告訴國際危機組織,北京透過國民黨發出訊號「忽視了民進黨的正當性」。

「如果他們真的想展開對話,他們就會直接找民進黨成員,」這名學者說。

一名台灣學者也告訴國際危機組織,對來自民進黨內台獨倡議派的賴清德來說,提到「中華民國」及長期被民進黨視為國民黨強加在台灣人身上的《中華民國憲法》 ,已經可以被視為是對北京的讓步,這是出於對美國敏感性及台灣中性選民的考量,如果進一步要求賴清德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保持模糊以減輕北京的擔憂,那就有些過度了。

賴清德施政滿意度仍高

報告說,兩個民調顯示,賴清德關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就職演說得到了64%及74.3%的支持,他的施政滿意度在8月時達到58.9%, 這顯示他更強硬的兩岸關係立場至今並沒有使他付出政治代價。報告說,至於台灣的對外關係,賴清德可能認為華盛頓將繼續支持台灣,「只要他的言論有提及足夠的中華民國和憲法,即便是他對這兩者的定義排斥了「一個中國」的概念。

報告指出,賴清德或許也認為,即便對台灣主權保持模糊也不會從北京得到什麼,一味重複之前的舊模式,不僅會被當作是把北京的立場合理化,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真正達到減輕中國對台施壓的效果。

“我們有追求和平的理想,但不能有幻想,”報告援引賴清德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強調的:“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

須警戒美選舉增加的不確定性

但報告認為,逆轉台灣與中國螺旋下降的負面關係十分重要,因為數十年來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正面臨極大壓力,美中緊張突然升級,台海發生變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明年1月美國將有新政府上台,北京或許認為測試新總統會有其角色。

由於眼前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報告建議北京及賴清德政府應該恢復先前更具彈性的姿態,那會讓兩岸政府都有空間來依據地緣政治變化調整做法。報告認為,賴清德政府應該回到前政府堅定而謹慎的做法。

報告也建議賴清德政府,以持續確認兩岸關係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平衡對其決心的展示,賴清德本人也應該確認這個方程式,如果做不到,至少他應該「克制將憲法拿來作為界定台灣主權不屬於大陸」的做法。

保留一中模糊建立秘密溝通管道降低猜疑

報告強調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少數幾個仍然保留'一個中國'意涵的台灣體制。雖然在那些從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台灣人民眼裡,這種概念當然會被認為是脫離現實,但是無論如何,保持這些文件如何界定兩岸關係的模糊性,可以讓台灣政府未來有更多的運作空間,在有必要的時候對這些文件加以利用,這也能讓北京向國內受眾宣稱,和平統一仍然是有可能的,因此反而能為「為什麼沒有必要武力統一」創造正當性。

報告指出,隨著台海緊張日益升級,民進黨與北京的溝通變得更為重要。

「賴清德政府與北京之間的正式政治對話近期內不太可能發生,」不過報告認為,雙方應該立即展開工作降低彼此間的不信任。

「連結決策者的秘密管道非常重要,因為那可以傳達意圖,」報告說,由台海兩岸政府指定的學者及退休官員在中立地點展開非正式討論,將有助於降低彼此間的誤解。

「雙方領導人都應該採取具體步驟恢復學生交流與跨海峽的旅遊團,那些做法將對未來彼此關係的改善營造更多條件,」報告如此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