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利用法律手段,對台步步進逼。繼6月21日生效的懲治台獨《22條意見》對台獨份子祭出最重死刑的罰則後,中國海警7月2日還強勢執法,於金門外海扣押1艘越界捕撈的澎湖籍漁船,隔天更驅離在海峽中線附近作業的台灣漁船,對台攻勢一波波,讓台灣窮於應對,也引發美、台學者的高度關注。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與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星期五(7月5日)舉辦的“中國法律戰與反分裂國家法對印太區域的危害國際研討會”上,會學者及台灣政界人士即聚焦,如何面對中國對台日增的威脅。
餘茂春籲籲多邊海上執法應對中共
台灣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王定宇在會中呼籲,中共於海上採行的灰色地帶脅迫,受害者不只台灣,也包括日本、菲律賓、甚至澳大利亞,因此,自由民主盟友應合作應對。
王定宇透露,台灣海巡署已與美方簽訂合作備忘錄,台、美、澳近期將在南太平洋進行三邊聯合行動,雖不便透露太多細節,但他說,三邊行動意在對中國表態,其對台海上進逼的效果恐適得其反,只會讓台灣得到更多國際合作。
他還說,台灣須盤點國內法律,盡快確認應對類似衝突事件的行為準則;例如,去年以來,菲律賓讓新聞攝影記者登上菲國的海巡艇現場,直擊中國海警在南中國海攔截等暴力行徑,將真相公諸於世的作法,值得台灣參考。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也說,中國海警於海上強勢執法已不單是台灣的問題,尤其本週再扣押一艘台籍漁船事件,也已引發國際關切,他呼籲,週邊國家未來應共同決議出一套多邊性的國際執法。
余茂春說:“大家(週邊國家)可以共同形成多邊性的執法,尤其在國際海域,它(多邊性執法)不受主權的限制,更有可能性,所以我想可以展開,(尤其)美國跟台灣的海巡署有個協定,這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
余茂春:印太民主盟國應“抱團”合作
余茂春說,中共最忌憚的是周邊國家“抱團”合作,將讓它無法逐一對付款。例如,美國近年號召西方各盟軍軍艦頻繁穿梭台海,旨在促進台海問題“國際化”,迫使中國退回自己劃的“紅線”。
他說,哈德遜研究所也積極推動,將類似北約(NATO)的多邊安全機制複製到印太地區。
余茂春直言,美國過去在亞洲最大的“毛病”是與盟友間僅建立雙邊關係,結盟面不夠廣,但近年從美、日、英、澳四國的奧庫斯(AUKUS)聯盟到美日韓三邊關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已改善。
他也鼓勵台灣不必過度依賴美國,應有自己的主張,並持續強化與週邊友盟合作,只要台灣按國際法行事,美國都會支持。
郭丹青:中國對台法律戰“重大升級”
在這場為期一整天的研討會中,與會學者更深入討論中國近期大打法律戰的動機、手段與其所造成的危害。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郭丹青(Donald C. Clark)表示,相較於中國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內容粗糙而模糊,今年推出的治獨《22條意見》將犯罪打擊面擴及全球各地所謂的台獨行為,是對台恫嚇戰的“重大升級”。
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法學研究員陳玉潔則說,中國的法律戰本就是強制性的工具,旨在迫使台灣屈服。
在此戰略目標下,他研判,中共在國際上有三大舉措:一是將兩岸關係重界定為國內事務,以利於未來將美國等國協防颱灣之舉抹黑為“干涉內政”,一是壓縮台灣的國際太空與台灣人的自決權。
陳玉潔指出,中國法律戰非單一戰略,而是佐以心理戰、輿論戰,發揮所謂“三戰”的效力,具體作法包括頒布法律後,透過媒體放大影響力和威脅認知,以產生更廣泛的寒蟬效應。
因此,她認為,中國勢必擴大一波波法律戰的攻勢,例如,台籍人士楊智淵2022年8月於中國遭捕後,今年4月進一步成為以“分裂國家罪”起訴的首例,隨著中共出台治獨《22條意見》後,他接下來恐成為首宗台獨份子受審的指標案例。
陳玉潔說: 中國法律戰的“目的不是透過法律解決任何爭端,而是操縱更廣泛的戰略環境,迫使對方屈服,看看南(中國)海仲裁案就知道了,菲律賓起訴中國,而中國從未出庭,也否定仲裁裁決的合法性。”
日本《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也於會中表示,中國對台灣大打法律戰的原因之一,是過去幾年對台的恫嚇手段,如大挖台灣邦交國牆角、取消經濟讓利、軍事恫嚇和製裁台灣政治人物等,都未能對台灣造成實質傷害,因此持續加碼。
中國以死刑威嚇“台獨” 傳外資急撤離台籍員工
他說,近期令人嘩然的是,治獨《22條意見》竟對台獨木舟祭出死刑極刑,中國深知民主國家重視人命,因此就2010年的中日海上糾紛、2021年的孟晚舟事件,都曾威脅要將在押的日本、加拿大公民判處死刑,以迫使日、加政府妥協。
矢板明夫警告,中方此舉恐對各國的學術界、新聞傳媒和商界都帶來衝擊,例如許多學者和研究生可能擔心踩到“台獨”紅線,而放棄與台灣政治有關的研究主題,而媒體記者下筆時,心理壓力也大增,包括在華經商的外資也會更謹慎。
根據《路透》星期四(7月4日)引述不具名的律師和兩名外企高管的說法報道,《22條意見》出台後,部分在華運營的外企不僅急於確認公司的法律風險和曝險程度,也考慮將台籍員工撤出中國。
報導稱,截至2022年,約有17.7萬位台灣人還在中國工作,此法對他們的影響不容小覷。
對此,位於台北的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中國早於2018年,就以“反分裂國家”為名,要求如航空公司等許多外企修改對台灣的稱呼。中國近年對外企的干預,也未因經濟疲軟而鬆手,且令人擔憂的是,外企為降低風險,未來恐索性不再僱用台籍員工。
中國曲解聯大第2758號決議為侵台做準備
比起商業利益,中國惡意曲解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為“一中原則”背書,對台灣的影響更嚴峻。對此,賴怡忠說,中共的最終目的在為對台動武預作法律準備。
賴怡忠說:“聯合國很有可能出現,當它(中國)在攻打台灣的時候,宣稱這是中國內政問題,對援助台灣的國家,開始去製裁,你(台灣的友盟)會變成被挑戰的一方,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前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也同意,中國以遭國際制裁的俄羅斯為鑑,近期在外交場合,言必稱2758號決議,其打的算盤是,若將台海定位為“內部事務”,未來攻打台灣就不算“侵略”,或可避開國際制裁。
邱義仁於會中指出,跡象顯示中國高度重視國際間的法律戰,已積極佈局、測試中,相形之下,台灣國防部對於戰爭法的研究,仍停留在如何應對“第一擊”、“要不要宣戰”等,已不合時宜。
邱義仁說:“比如說,中國圍台(軍演)的時候,在台灣東部海域(部署)四艘海警船,演習結束還不離開,法律上的意義是什麼?(即)我(海警船)不是軍艦,你(台灣海軍)不能對我怎麼樣,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是越來越細緻,我覺得,(台灣)國防部有關於戰爭法的研究,也要越來越細緻。 ”
面對中國法律戰及升溫的“武統”威脅,邱義仁警告,台灣人若堅持民主自由的生活,就須向烏克蘭學習,打造全社會的民防韌性。
賴怡忠也警告,台海現處於“不和平”的狀態,除每日有程度不一的侵略外,戰爭的風險也不減。
賴怡忠說,眼前最大的挑戰是,中國頻繁對台灣、日本和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發動各類灰色地帶衝突,但因各國缺乏明確的反制,讓中國至今不曾付出任何代價。他呼籲,週邊各國須團結一致,採取共同反製作為,才能有效“嚇阻”,迫使中方三思侵略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