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馬來西亞11月19日舉行國會大選,選戰競爭激烈,但沒有政黨拿下國會多數。專家認為,外交政策並非競選主軸,但是對美與對中關係卻成為影響選民的間接因素。
外交關係成為間接影響因素
馬來西亞11月19日舉行第15屆國會大選,目前開票的結果是,反對黨領袖安華(Anwar)為首的“希望聯盟”拿下最多席位(82席),前總理穆希丁(Muhyiddin) 領導的“國民聯盟”獲得72席,但是任何一黨都沒有拿到組閣所需的112個席位。在沒有任何一黨拿下國會222席位半數的情形下,“懸峙國會”(無任何政黨獲得超過半數席位)成定局。
另外,安華的長期政敵、高齡97歲的前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連任失敗,這是他自1969年以來首度沒選上國會議員。
安華和穆希丁都宣稱獲得大選的勝利,兩人分別表示將在11月20日組成聯合政府。
馬來西亞自2018年上屆大選以來,一直處於政治動蕩之中,4年來換了3位總理。本屆大選共有945人角逐222個議席,創下歷屆選戰之最。
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顧長永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隨著美中對抗局勢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成為美中博弈角力的新戰場,但是馬來西亞一直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
他說:“馬來西亞跟中國之間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利益上的衝突,不管是在外交上、或是在邊界上、或是在貿易上,基本上沒有任何的衝突,這一點和美國跟中國之間是非常不一樣的。再加上馬來西亞的華人也佔了超過四分之一,華人之間跟中國大陸的經濟往來密切,因為雙方的文化、語言、背景都有很多的相似處,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顧長永指出,也有在馬來西亞選舉中少數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例如2018年大選時反對黨認為當時的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和中國走得太近,但指控的重點在於納吉佈在與中國的投資合作中嚴重貪污,和外交政策沒有直接關係。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傳播與影視演藝學院院長廖朝驥表示,由於馬來西亞的政治制度是議會制,外交政策在競選議題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如總統制的國家,再加上過去長期由“國民陣線”執政,競選主軸以內政為主。他指出,外交政策並非政黨競爭的主要議題,但卻常常在選舉時扮演吸引特定族群的利器。
廖朝驥對美國之音說: “對中或對美政策從來沒有成為競選中的主軸,但常常扮演著間接影響的角色。中國因素在馬來西亞競選中扮演著一個助選員的角色。自從我們的第二任首相(總理)拉薩在1974年訪華與中國建交以後,當時他與毛澤東握手的那張照片成為1974年大選的宣傳照,全國到處都是,成為國民陣線-國陣拉攏華裔選民的最佳宣傳。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國陣時代,幾乎在每一次大選之前首相都會訪華,從馬哈(蒂爾)時代到納吉(布)時代都是如此,除了一方面宣示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往來,也表示對華人政策的友善態度。”
廖朝驥還補充說,對美關係也會變成選舉時攻擊對手的籌碼。
他說: “政治人物對美國的態度往往變成抹黑政敵的武器。例如曾經擔任我國副首相的安華在1999年下野以後,當時的馬哈迪(馬哈蒂爾)政府就一直渲染安華是美國利益的代言人,讓安華的形象受損。除此之外,還會出現關於宗教的論調,例如,認為如果支持反對黨,就是支持以色列,也就是支持基督教建國的理念,那也會威脅到在馬來西亞以馬來人為主的穆斯林社群。”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黃自強表示,以馬來西亞目前的國內政治局勢觀察,雖然從“希望聯盟”政府垮台之後的政治發展迄今處於動盪混沌之局,四年來一共經歷了三位總理,但人民更加關心內政問題。
他告訴美國之音: “這屆大選除了有國陣、希盟、國盟等陣營投入選戰之外,也有許多政黨和獨立候選人加入戰局,沒有任何一個陣線或聯盟能夠囊獲國會逾半數席位執政,必鬚麵對激烈選戰,爭取各族群選票,在這個情形下,外交議題多半依循既往政策難以成為焦點。這屆大選,選民顯然關心物價飛漲等經濟議題,內政與政治安定發展才是選民關注的優先選項。”
馬中經濟依然前景看好
中國自2008年開始至今都是馬來西亞的最大貿易夥伴國。近年馬國政治邁向民主轉折的時期,中國正好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大量中國投資湧入馬國。
馬國前總理馬哈蒂爾在2016年12月開始批評中資,質疑當時的納吉布政府開放中資投資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會有損國家主權。
2018年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時,時任總理納吉布表示,在野黨若成功執政可能會檢討並取消與中國的合約,將導致馬國經濟損失嚴重。他說: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與中國斷交,中國就不會買大馬的貨品如棕油,到時我國的經濟會怎樣?”
馬哈蒂爾2018年5月當選總理後就暫停了“一帶一路”項目中的一項與中國國企交通建設有限公司合作的東海岸鐵路(ECRL)計劃, 這項計劃在馬來西亞2019年與中方達成補充協議後重啟,預定於2026年通車。
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顧長永認為,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有很高的經濟互相依賴性,因為對雙方都是明顯有利可圖,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各種中國投資都前景看好。
他說: “就中國大陸的角度而言,他當然希望在東南亞地區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夥伴,也可以帶動他國內企業的相關投資發展,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GDP,還有影響力當然是有幫助的。從馬來西亞的角度來看,因為馬來西亞他本身的經濟比較弱,他當然需要大陸來的投資,能夠增加他國內經濟發展的速度。東南亞這些國家基本上對於大陸的經濟依賴度是愈來愈高了,所以越南跟菲律賓雖然(與中國)有南海(南中國海)島嶼的衝突,心裡雖然不爽,但是在實際的經濟、貿易的,還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方面,他們沒有辦法,還是非得要跟大陸保持密切關係。”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學者黃自強指出,以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的統計數字看來,中國分別位居2021年馬來西亞前十大出口與進口市場的第一名,兩國經貿互動熱絡,但這項數字並非意指馬來西亞僅依賴中國。其實新加坡與美國均與馬來西亞有很高的經貿依存度,分別是其進出口或貿易對象的第二名與第三名。
黃自強說: “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重要的新興經濟體,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充沛人力,包括電子、電機產品、機械配備零件、精煉石油產品與棕油等都是主要進出口項目。今年3月18日起《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對馬國生效,馬國也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預計11月29日生效。另外,馬來西亞認為《印太經濟架構》(IPEF)能夠促進與東盟經貿發展和合作架構。因此,與其認為馬來西亞依賴中國市場,不如從馬來西亞利用機會掌握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發展契機切入,恐怕才是比較合宜的解讀。”
南中國海爭議仍期待通過東盟機制解決
中國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主權問題上的爭端引起越來越多關注,其中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在南中國海存在領土糾紛。中國宣稱對南中國海90%的海域擁有主權。目前,馬來西亞實際控制了包括曾母暗沙在內的5個島礁區域。
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態度愈發強硬並加緊填海建設工程,最近兩年曾經幾次派船隻至曾母暗沙海域宣示主權。
馬來西亞外交部在2021年6月1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將就16架中國空軍飛機飛越馬來西亞海域這一事件召見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事發時,馬來西亞空軍緊急出動飛機將中國飛機驅離。
據馬來西亞《婆羅洲郵報》網站報導,幾天后,馬來西亞海事執法局(MMEA)的一名官員稱,在距離海岸156公里的地方看到了一艘中國海警船。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黃自強表示,馬來西亞對於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向來保持低調,鮮少如同越南、菲律賓採取“硬碰硬”的強烈立場。在東南亞國家於“香格里拉對話”等國際場域探討南中國海議題時,也未見馬來西亞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徑予以嚴厲譴責。
他說: “中國是馬來西亞的重要貿易夥伴,這也導致在南海(南中國海)主權議題方面,馬來西亞不希望躍居爭議的最前線主角,'不選邊站'成為馬國主要的避險策略。除了馬來西亞與中國兩國海軍等實力差距之外,馬來西亞與東盟立場一致,也就是希望東盟儘速與中國完成'南海行為準則'(COC)談判,中國要能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傳播學院院長廖朝驥表示,馬來西亞的外交政策基調是希望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紛爭,這是馬國奉行已久,用來處理外交事端的基本態度。
他說: “針對南海(南中國海)課題,其實在2019年的時候,當時還是'希望聯盟'政府的時候,有發表過一份所謂的Foreign Policy Framework(外交政策框架),這個外交政策框架的文件裡面就有談到南海的課題,還是以談判的方式,以及回到東盟的機制裡面來做協商。如果你往細節裡面來看的話,你會發現馬來西亞政府基本上不會太過高調地來處理,而且他也不會去渲染相關的這種衝突或者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