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前極左派與習唱對台戲?(1)

  • 莉雅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四中全會前極左派與習唱對台戲?(1)

華盛頓 - 在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共18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被認為是左派雜誌《求是》旗下的《紅旗文稿》一再刊出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在中國黨媒和學術界引發激烈的論戰。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刊出這樣的文章是否表明中共內部的極左派與領導人習近平唱對台戲?

在中共18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撰寫了題為《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並不輸理》的文章,打響了四中全會前中國理論界左右兩派論戰的第一槍。

這篇9月23日刊發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下屬的政治理論半月刊《紅旗文稿》上的文章在重溫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之後作出論斷說,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離開的法寶。文章表示,由於今天的中國仍然處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定的歷史時代,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前途、兩條道路、兩種命運、兩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時代,“這就決定了國際領域內的階級鬥爭是不可能熄滅的,國內的階級鬥爭也是不可能熄滅的。”

*社科院院長重提‘階級鬥爭’引發論戰*

這篇重提階級鬥爭論的文章刊發之後,立刻被包括《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轉發,同時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與圍攻。

在王偉光的文章刊出五天之後,即9月28日,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發了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韓鋼的署名文章,題為《最跟本的撥亂反正: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文章表示,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才解除了長期阻滯黨和國家重心轉向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思想桎梏,使中國邁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取得了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比擬的巨大成就。

網上對王偉光的文章也是一片討伐之聲。博客作者郎遙遠說,至今有人還想撥亮“階級鬥爭”的鬼火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中國社科院院長在撥亮這個鬼火。文章說,“王院長‘階級鬥爭’雄文,從頭到尾,充斥著上年紀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革命術語,仿佛讓人穿越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定的”無產階級專政年代。除了幾個馬克思主義經典觀點,幾片中國政治教科書牙慧,實在看不到王院長思想、文化上有甚麼創見。”這位博客作家在對王院長“散發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表示驚嘆之餘,對他的有關階級鬥爭的說法提出了諸多質疑和批判。

*社科院力挺院長以及人民民主專政*

在受到輿論界的圍攻和聲討後,社科院密集刊文,力撐王偉光有關人民民主專政的論點。

9月29日,即韓鋼的文章刊發翌日,社科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網即刊登題為《‘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標簽不能亂貼》的文章,說不能把關於階級問題的研究說成是“以階級鬥爭為綱”。

原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10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也表示,“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同時又是最高層次的制度”。

從10月3日到6日,社科院的網站連續刊登支持或是為社科院院長王偉光辯護的文章,包括薛良柱的《鄧小平:沒有人民民主專政,黨的領導怎麼實現啊?》、張乾元《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們的‘主要經驗’”、劉其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業》等。

10月8日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研究室王廣所著的《人民民主專政與改革開放相輔相成》以及庄邦的《爭鳴有底線,不能玩‘帽子戲法’》的文章。

10月11日,《紅旗文稿》第19期繼續刊發兩篇有關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分別是梁柱的《人民民主專政不可須臾離開》以及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的《依法治國與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劉:不能用法治代替人民民主專政*

曾經是《求是》副總編的劉潤為在文章中明確表示,“如果用法治來否定、代替人民民主專政,就上了“普世價值”的當,那法治就會變味,其結果是既得利益者即國際資本和國內買辦佔盡便宜,而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吃虧。”這篇文章又一次引發激烈的反應,一些人把該文斥為是與當前依法治國的改革和社會治理主線“唱對台戲”。

*媒體參戰 各抒己見*

值得注意的是,在左右兩派就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展開激烈辯論的同時,中國的媒體也參與到論戰中來,表明立場。

《京華時報》10月13日刊出評論文章,闡明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環球時報》在同日卻發表了《“人民民主專政”不該成圍攻靶子》的社評,認為《紅旗文稿》刊登的文章的基本主張“恐怕就是反對用法治否定、代替人民民主專政,而看不出有用後者來否定、代替前者的意思。”《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則認為,王偉光以及紅旗文稿一系列的文章是挑戰常識的極左奇葩言論,讓思想輿論界陷入極大混亂。他甚至認為,極左之毒甚於腐敗。

針對社科院院長王偉光一文所激起的千層浪,分析人士如何看待四中全會前左右陣營就“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所產生的激戰呢?這種博弈,除了筆杆子理論之爭外,是否表明高層政治權鬥白熱化呢?請看報導第二部份。